證券時報記者 安仲文 王小芊
機會往往是跌出來的。A股市場今年大幅調整,近期逐步走出冰點,基金發行開始走上右側,又到了基民們挑基金、買基金的好時機。
股票多了有基金幫忙,基金多了有FOF(基金中的基金)來指路。截至目前,市場上基金產品數量接近9500只,在選基堪比選股乃至出現買基金變成“拆盲盒”的當下,幫投資者選基的FOF逐步成為市場的熱門品種,那么選基金的核心到底是選什么?
證券時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基金經理以及基金經理的核心能力圈、擅長的行業成為選基的核心關鍵。在“察顏觀色”這件事上,沒有一位基金經理能逃得出FOF基金高手的眼睛。本期《星基金》推出FOF基金特別報道,證券時報記者采訪全市場五位擅長選基選人的明星FOF高手,為投資者解密選基過程中的核心細節。
這五位分別是廣發基金資產配置部總經理、FOF基金經理楊喆,平安基金養老投資總監、FOF基金經理高鶯,華夏基金資產配置部總監、FOF基金經理許利明,長城基金FOF基金經理蔡旻以及國君資管FOF基金經理高琛。
若公募大佬離職
繼續持有還是一走了之?
證券時報記者:最近有一位明星基金經理離職了,他管理的基金是你的重倉基,你怎么看這件事?
平安基金高鶯:如果重倉基出現基金經理離職,我們一定會做一個重新調查。一般情況,我們對重倉基的基金經理跟蹤得都比較緊,不太會出現基金經理突然離職,事先完全沒有任何消息。一般情況下事先都會有所察覺,也會根據預判做一些倉位調整。
比如開始出現兩個基金經理同時掛名一只產品,或者一只基金產品已經有兩位基金經理了,又突然宣布加一個人進來,我就會對這個基金做一個階段的觀察,同時結合市場的風格去看。不是說基金換一個基金經理,我就一定要把它賣掉。而是觀察繼任者所表現出來的風格,是否跟我個人的判斷,包括跟市場當下風格的匹配度是否一致。通常情況下,我們和業內保持很好的信息溝通,因為我們有很多同行,朋友圈也很大。
證券時報記者:對基金經理穩定性的信息關注度高嗎?基金經理離職因素是否會影響操作?
廣發基金楊喆:我們對重點基金的基金經理和投研團隊會保持密切關注和跟蹤,如果基金經理發生離職或變動,我們會在第一時間結合基金的投資策略、投資目標、公司團隊配合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如果對基金風格和業績延續性造成不利影響,我們會及時對基金進行調優替換,以確保FOF層面的投資目標和策略不發生偏離。
長城基金蔡旻:優秀且符合要求的基金經理是比較稀缺的。如果偏好投資主動型基金,基金經理更是重要的考察變量。基金經理的相關信息,特別是離職變動或者其他穩定性指標,我也將此因素作為關注的核心信息。
一年“約”百次
看基金經理言行一致性
證券時報記者:作為FOF基金經理,你是如何調研基金經理的,一年約多少次?
廣發基金楊喆:我們對基金的調研,既包括基金層面,也包括基金經理、投研團隊和基金公司層面,希望通過全方位的深度研究來判斷基金的風格、業績的穩定性與延續性,基金經理的能力圈、超額收益的來源、回撤控制能力等關鍵問題,進而輔助我們進行投資決策。我們每周都會開展調研,全年調研數量幾百次,現場和在線都有。近兩年受疫情影響,線上會議比較多。在現場和在線交流之后,團隊內部會對調研視頻音頻、研究員調研紀要進行討論和研究。
華夏基金許利明:凡是業績長期穩定優秀的基金經理,對投資的理解與認識必有獨到之處,我調研基金經理是希望了解對方投資框架的完整性,也力爭了解投資框架的演化路徑。當然,我也需要對基金經理的風格特征進行核實。在調研之前,我一般會通過基金公開披露信息來判定一名基金經理的風格特征。調研的目的,只是對這些判定做再次核實。
做為FOF經理,調研基金經理是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每年調研的基金經理大約100位。這里面有前期已經調研過的,也有新增的基金經理。如果有機會對同一基金經理做多次調研,我會對比不同次調研中他們說法的變化,來全面了解基金經理。
國君資管高琛:隨著FOF產品近兩年的發展,基金調研工作也比之前更加順暢,更多的基金公司也開始重視基金經理和FOF機構之間的交流,并逐步標準化、公開化這一流程,讓投資者有更多機會去全面了解基金經理。我們在過去一年中重點記錄的調研有200多場次,覆蓋約70位重點關注的權益、固收類基金經理。
證券時報記者:你比較看重基金經理的哪些特點?對基金經理風格、歷史業績怎么評價?
平安基金高鶯:如果我當初買某只基金是因為它的基金經理具有某些核心能力,比如,我們知道有不少基金經理在選股方面有自己的能力圈,有些基金經理可能在某些行業或者某些風格上會有非常具備優勢的領先能力。如果這位基金經理背離了我當初選擇他的核心邏輯,背離他比較擅長的核心能力圈,我會對他管理的基金進行一些調整。如果他的投資操作開始變得和別的基金經理風格趨同,能力圈趨同,我認為就沒有必要在這一類型的基金經理上買太多,我可能會在平臺減少一些操作。
國君資管高琛:我比較看重基金經理是否有完善成熟的投資框架,是否有清晰的投資邏輯,并且是否有能力去真正實現其投資規劃,以及面對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從FOF投資的角度,希望所挑選的基金經理是優秀的,業績是穩定可持續的;在此基礎上,如果基金經理的投資視角相對獨立于主流觀點,則可以為組合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對基金經理歷史業績的評價,會進行定量的業績評定及歸因分析,也會通過訪談的形式請基金經理自身去回顧過去投資操作的得失。
長城基金蔡旻:基金歷史業績是重要的考察項,但更看重的是業績背后所依賴的長期投資方法論,看投資策略是否自洽、穩定、清晰、可懂,對方法論的執行程度以及基金經理在市場周期高點和低點的自律程度,是否言行一致。
基金經理年齡重要嗎?
證券時報記者:年輕的基金經理與年齡比較大的基金經理,有選擇上的偏好嗎?
廣發基金楊喆:我沒有這方面的偏好。我們在進行基金研究時,會關注基金經理的從業經驗對產品業績和投資習慣的影響。在組合配置時,我們會把這些分析結果作為其中一個參考因素。
實踐經驗和市場閱歷對于投資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來說,資深的基金經理對組合的風控意識會更強,在不同領域的研究經驗也更豐富。但是,我們也經常能看到很多年輕基金經理也同樣優秀和勤奮,且對新事物的敏感度更高,大家會呈現出不太一樣的特點。
平安基金高鶯:有人喜歡投資中生代的基金經理,從業年限非常長的基金經理,或者是資金管理規模非常龐大的老將,從我的偏好來看,這種類型的基金經理在我的持倉中占比不多。
特別年輕的基金經理,同樣在我的持倉中占比不高,但不排除在某段時間我多買一些,因為這一類年輕的基金經理,對新事物比較敏感,往往是符合某個階段短期風格、帶有鮮明行業特色,但很難把這些基金經理作為我的核心倉位。不過,很多年輕基金經理所管產品的彈性可能會非常大,隨著他們逐步成長,配置的吸引力也在增強。
國君資管高琛:在年齡上沒有偏好,但從目前篩選體系上來看,希望基金經理有更長時間段的可觀測業績,那么投資經驗相對豐富的基金經理會更占優勢。近年涌現出的優秀基金經理也逐步年輕化,在新興成長領域的投資會更加擅長,我們也非常關注這一現象。在具體的投資中,我們會根據基金經理業績情況和組合配置需要去規劃選擇,并不會把年齡作為一個考量的因素。
長城基金蔡旻:相比年輕基金經理,經歷過完整牛熊周期的基金經理,其投資方法論得到過市場的檢驗,其投資心態也會更成熟穩定,因此我們更偏好那些擁有較長可驗證歷史的基金經理。
如何對待基金風格漂移?
證券時報記者:有些基金經理風格漂移后業績變好了,比如說一只傳媒基金最后做成新能源基金,對此類基金的業績如何進行評價?FOF會買這種類型的基金嗎?
平安基金高鶯: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肯定會把它刪掉,沒有必要配它,無論它的業績怎么樣,不符合我投資它的初衷。而且我們也沒有必要選擇一只需要從A行業主題切換到B行業主題的基金,我自己也可以在正宗的B行業主題基金中找到合適的基金。
華夏基金許利明:具有穩定可辨識風格特征的基金經理為FOF資產配置提供了決策依據。但也有一部分基金經理,風格特征變化缺乏規律性、前瞻性和邏輯性。我把這類不可預知的風格變化稱為風格漂移。它是基金經理投資框架不完整,投資理念不成熟的表現。他會給FOF層面的風格選擇與配置增加難度,從而影響投資業績。因此,我在構建FOF組合時會盡量避開。即便他們短期業績比較好,我也不認為這種業績具有可持續性。
長城基金蔡旻:對于主動型基金,我們看重的還是基金經理投資策略的成熟度、投資風格的穩定性、自律性以及市場極端行情時言行一致的可信度。不管業績如何,風格漂移在我們看來都是對上述指標的削弱,而且風格漂移會降低對基金經理操作的可預期性,對組合投資思路的執行造成擾動。
國君資管高琛:如果FOF所重倉的基金發生風格漂移,對于FOF管理人來說,大概率是一個比較頭疼的事情,過多配置這類基金會造成很難對組合布局進行估測,那也就意味著對組合失去掌控;并且在評價該基金優劣時,也通常不會得到很好的結果,因為風格漂移一般會涉及基金經理自身不擅長的領域,即使有行業或風格Beta性的貢獻,個股選擇的超額收益也通常較低。
但要強調的一點是,不要過度定義“風格漂移”,需要給基金經理留下主動管理的空間。很多被標簽為“消費”、“新能源”等等領域擅長的基金經理,他們的持倉其實也是多元化的,這個不能算是風格漂移,相反是投資能力的一種體現。我們在大量的調研下發現,很多優秀的基金經理在背離自身擅長領域內選股,大多有其邏輯和原因:一是隨著投研的深化是可以合理擴張到上下游領域去挖掘投資機會的,或者類似商業模式下找到了行業外的印證案例;二是意識到了自身擅長領域內有較大的行業性風險,尋求組合平衡優化。
3000點附近是好機會
應該如何配置?
證券時報記者:現在基金市場開始回暖,談下FOF產品目前整體上的選基策略,做好FOF投資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
廣發基金楊喆:到目前為止,今年市場相對適宜的是攻守兼備的選基策略:一方面,市場依然面臨較多的內外部不確定因素,需要精選一些防御性品種進行配置,增強組合的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的回調,各種利空因素逐步消除或者已經在市場中反應,當估值逐步回到合理或者低估的位置,可以適當配置一些進攻性品種,增強組合的收益彈性。
做好FOF投資的核心是要把資產配置和基金選擇做好,這兩點都不容易。在資產配置層面,基金經理通過配置股票、債券等多元資產,增強組合對不同市場環境的適應性,提高組合抗風險能力和性價比。在基金選擇上,需要通過優選基金增強收益,并以適當分散的配置降低波動,提升投資的穩定性和確定性。作為FOF基金管理人,我們力爭在資產配置和選好基金這兩件事情上做到精益求精,為投資者創造更好的持有體驗。
平安基金高鶯:我們今年調研了許多基金經理,在3000點附近,非常多的基金經理對未來市場是比較樂觀的,大家覺得這是一個機會,雖然市場還在震蕩,但今年的特點與去年非常不同,那就是去年許多投資機會是行業性質的貝塔行情,許多行業各個公司因為行業繁榮,股價是一榮俱榮、水漲船高,但是今年市場跌下來后,后面真正能跑出業績來的是那些具有阿爾法能力的基金。今年是阿爾法的結構性行情,我今年會把更多的機會放在均衡型基金產品上,以均衡型的、主動管理型的基金為主,輔助的倉位會買一些行業主題基金。
華夏基金許利明:我通過“戰略資產配置——戰術資產配置——底層基金選擇——風險管理與糾錯”四個步驟構建FOF投資組合。“戰略資產配置”是指對大類資產的投資性價比進行評估,從而確定不同類別資產占組合整體資產比例的過程;“戰術資產配置”是指對不同風格、行業、板塊和賽道資產進行評估,并向我認為有可能占優的風格傾斜的過程;“底層基金選擇”是指在具體的風格類別中,選擇長期業績穩定的基金構成FOF組合的過程;“風險管理和糾錯”是指對FOF組合的實際運行效果隨時觀察和反思,如有問題及時調整的過程。
長城基金蔡旻:在選基策略上,基于透明度、風格的一致性、投資的摩擦成本以及費率高低的考慮,我們總體還是偏好于指數型基金,特別是ETF。總體上的選基策略還是選擇有較高壁壘、估值合理以及當前市場關注度低的行業基金。做好FOF投資和其他投資并沒有不同:一方面是保證研究的深度,另一方面就是在投資實踐中保持耐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