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政府始終將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視為國家經濟增長的潛在動能。為保障中小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實現軟著陸,韓國政府從政策資金支援、出口市場開拓、專門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實施全方位綜合支援措施,在D.N.A.(數據、網絡、人工智能)和Big3(系統半導體、生物健康、新能源汽車)等具備創新成長潛力的領域,多角度強化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去年,韓國政府為應對疫情給中小企業帶來的沖擊,建立了系統的政策資金支援體系,將支援對象擴大到112個經營危機行業,共向22000余家中小企業提供了總計6.01萬億韓元的政策資金,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困難和雇傭薪金壓力。
以數字經濟、綠色發展和非面對面潛力行業為中心,韓國政府去年集中投入了2萬億韓元預算資金,以推動中小企業的創新成長。在內部流程方面,韓國本著以需求者為中心的宗旨,推出了數字融資申請、非面對面評價等服務。
為解決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全球物流供需不均衡問題,韓國政府與國際航運公司合作,為中小企業提供海運經常性支援服務。此外,韓國政府構建起“發掘具備潛力的內需企業和產品—扶持培養—通過線上線下結合進軍海外”的支援體系,努力消除中小企業面臨的出口困難。僅去年一年該體系就取得66.8億美元的出口收益。
在確保中小企業人力資源方面,韓國政府建立了包括擴大人力流入、發掘匹配崗位、強化人才力量和吸引核心人力長期在職等一系列舉措在內的人力培養良性循環支援系統,并為200余所特性化高中、13所專門大學和與地區產業相關的69個中小企業合同學科提供資金支持。
同時,韓國政府還在全國設立了6所研修院,以加強中小企業的人才力量,去年在讀人數達到5萬余人。特別是為了培養智能制造領域的專業人才,重點開展了智能制造領域培訓,僅去年就有近15000人結業。在這些支援措施的帶動下,韓國中小制造業企業生產指數在去年末達到100.6,較上年度同期增長3.7點。平均開工率也達到71.2%,較上年度同期增長2.5個百分點,疫情導致的經營活動萎縮趨勢得到扭轉。
出口方面,盡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物流不暢等不利因素影響,韓國中小企業去年出口總額仍達到1171億美元,近10年來首次突破1100億美元大關;與2020年相比增幅高達16.2%,這也是韓國中小企業出口增長率首次超過10%。
韓國新政府上臺伊始,總統尹錫悅就作出20條承諾,其中第6條就是“打造中小企業站立于經濟中心位置的國家”。新政府針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包括:以大數據為基礎構筑中小企業政策平臺,推進《中小企業生產性特別法》的立法工作,實施創新成長型企業支援政策;合理改善企業繼承制度、引進風險投資企業復數表決權,消除阻礙企業成長的絆腳石;構建“制造業數字轉換云平臺(DTaaS)”,進一步普及未來型先導智能工廠,推動中小企業智能制造革新;大幅提高中小企業研發投入,構建運營“中期研究裝備租賃銀行”;與企業共同培養10萬名數字經濟人才,以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等。
韓國新政府希望通過以上措施達到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占比上升至1.9%、出口額超千萬美元中小企業數增至2400個、非首都圈創新中小企業數占比達45%等目標。新政府系列新政策效果如何,韓國經濟界普遍充滿期待。
楊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