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18日電 (記者 邢利宇)中國2022年上半年經濟數據近日陸續公布。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18日在北京分析指出,從月度數據看,有許多積極變化,在企穩向好,“應當說經濟在逐漸恢復”。從上半年來看,中國經濟有不少亮點,“這些亮點也反映出中國經濟的韌性”。
當日,主題為“凝心聚力謀發展,政協委員談經濟”的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媒體見面會在北京舉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苗圩,全國政協常委胡曉煉、全國政協委員劉尚希出席見面會,針對當前經濟形勢,聚焦助力做好今后一段時期經濟工作與媒體記者互動交流。
韌性潛力大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變
談到上半年中國經濟亮點,劉尚希舉例:高技術制造業增長了9.6%,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基站設備等方面增幅相當快。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達3%,快于上半年2.5%的經濟增長。從城鄉收入對比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快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從失業就業的情況看,城鎮調查失業率有所下降。
“上半年經濟盡管沒達到正常增長水平,但應該看到這些積極的變化,增強信心。”劉尚希說。
他強調,在各種超預期因素沖擊下,中國經濟依然實現了正增長,尤其在二季度,有很多超預期的因素。“這也表明,中國經濟的韌性、潛力都很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三重壓力和新沖擊 中國經濟應發揮好投資的引領作用
談到上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壓力,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胡曉煉指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上半年,又增加了三個新的沖擊,那就是新冠疫情的變化,俄烏沖突以及全球通脹迅速上升。
胡曉煉說,面對這些困難,黨中央作出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部署,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具體的舉措。從上半年已經公布的經濟數據看,這些舉措已開始產生積極作用,主要經濟指標5月已開始企穩,6月已全面轉好。
對于在壓力和沖擊下,受影響最大的消費、投資等領域下一步的發展,胡曉煉建議,要發揮好投資的引領作用。中國在過去40年的發展中,投資都扮演了極為重要的引領經濟增長的作用。她強調,要發揮投資的引領作用,就要解決不平衡的問題,把短板補上。
數字經濟發展顯著 凸顯對經濟社會的帶動引領作用
在與媒體交流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時,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指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實施了網絡強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國家大數據戰略和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加快完善了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數字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對經濟社會的帶動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他舉例指出,如中國數字經濟的基礎在不斷壯大。在用戶數方面,中國網民規模連續13年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已達到10.3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3%。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4G基站規模占全球數量一半以上,5G基站數占全球60%以上。此外,數字經濟的質量在持續提升;數字經濟賦能的作用日益凸顯。
中國數字經濟的規模也從2012年的11.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2021年的45.5萬億元,總量多年穩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增長到2021年的39.8%,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這些都有力地支撐和引領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苗圩說,目前,中國數字經濟已進入發展新階段,要堅定不移地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積極推動數字經濟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