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芊
今年以來,權益市場較為動蕩,多數主動權益基金仍未回本。不過,年內新發的主動權益基金表現不俗,到目前為止,有七成新發基金錄得了正收益。
截至7月18日,今年新成立的主動權益基金有242只,其中176只錄得正收益。部分產品成立以來充分抓住了新能源、先進制造相關主題的反彈紅利,收益突破40%。
領跑基金緊抓反彈紅利
從年內新發主動權益基金的收益情況來看,10多只基金發行以來的收益率超過了20%。這些基金多以新能源、低碳、先進制造為主題,受益于相關板塊的起飛,產品漲勢正猛。截至7月18日,年內自成立以來漲幅靠前的主動權益基金包括泰達宏利景氣智選18個月持有A、廣發先進制造A、銀華新銳成長A等。
泰達宏利景氣智選18個月持有A成立以來上漲40.35%。該基金成立于3月29日,到4月底時,凈值跌幅一度超過了滬深300指數。此后,隨著相關板塊的強勢修復,該產品展現了極強的反彈能力,至今已在同類產品的業績中領跑。該基金基金經理王鵬近期表示,在景氣行業里面,風電未來兩年的增速可能是僅次于儲能的,尤其是海上風電。“我覺得未來兩年的風電可能是量利齊升的過程,量利齊升的制造業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最好板塊。”
廣發先進制造A成立以來報漲35.59%,這只基金成立于3月1日。在談及基金建倉的情況時,基金經理孫迪坦言,該基金5月初提升了倉位,配置了景氣度較高的、前期跌幅較大的行業。孫迪表示,他當時預計權益市場外部環境有望逐步改善,優質公司股價明顯超跌,估值很有吸引力,因此從中看到了中長期的顯著投資機會。
銀華新銳成長A成立以來則漲了27.58%,該基金成立于3月31日。就最新披露的二季報來看,這只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都是新能源概念股。基金經理方建在季報中詳細介紹了基金建倉的細節。他表示,4月份開始,基于客戶本金安全的考慮,基金放慢了建倉節奏,基金凈值回撤較小。4月底,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供應鏈逐漸恢復,他和團隊便開始加倉,抓住了反彈的紅利。
投資需恐懼時適度貪婪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盡管上半年的權益市場跌宕起伏,但仍有幾只主動權益基金的募集情況不錯。截至7月19日,市場上有3只年內新發的基金,合并發行規模超過50億元。這些基金絕大部分都在今年2月以前結束了募集,少數在5月以后才開啟募集,市場情緒對基金發行規模的重要影響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年內漲幅靠前的新發基金,發行規模反而非常一般。好幾只基金都在3月底或4月初結束了募集,并于此后的一周內正式成立,此時正是市場情緒較為低迷的時候。加上基金建倉的時間,這批基金剛好能將倉位建立在大盤的相對底部位置。
對此,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高云鵬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基金產品從上報、審批通過到發行,中間有一個時間間隔。在市場情緒低迷時,基金公司可能選擇延后發行新基。不僅如此,新發基金的倉位普遍較低,在震蕩的行情中,基金經理可以靈活調整建倉節奏。因此,發生回撤時,新發基金的跌幅整體就比較有限。隨著市場回暖,穩步加倉的新基可以較大程度地吃到反彈的紅利。
兩相比較,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大盤底部位置建倉的基金往往反彈力度較大,且從長遠來看,由于建倉成本較低,即便權益市場有所起伏,基金凈值跌破初始值的情況較難發生。此時入手的基民可以坐享收益,但是能夠在4月底的低點選擇入場的基民和資金卻相對較少。
“基金發行的情況和權益市場的表現歷來都是高度相關的。”高云鵬表示,“市場震蕩時,投資者擔心資產可能產生回撤,產品肯定不那么好賣。”
然而,就歷史數據而言,“逆行者”的業績反而會更好。高云鵬感慨投資都是反人性的,“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是投資的箴言,但在實操中仍是知易行難。“如果真的能夠克服尋常思維,在市場繼續恐懼的時候果斷抓住機會,投資者就可以感受到到主動權益基金這種產品的真正魅力。”高云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