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阮煜琳)由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中國低碳網共同主辦的全球氣候變化與“雙碳”目標下的社會組織與企業合作論壇3日在北京舉行。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指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在世界各國形成了廣泛共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不僅僅是各國政府、各個地區要采取行動,更重要的是推動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如何更好地推動政府間和廣泛合作,推動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副校長柴立元表示,鋼鐵、有色、化工、水泥等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制造業的綠色化、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是制造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雙碳”目標背景下,全面提升流程工業發展的技術水平,需要不斷加強政策引導,實施重大創新工程,推動相關區域先進制造業的延鏈、補鏈、強鏈,促進優勢區域流程工業綠色發展。
國家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司一級巡視員郭青俊指出,林草碳匯是國家實現碳中和的“壓艙石”。據專家估測,到2060年,全國碳排放可能在25億噸左右,如果林草碳匯達到15~18億噸左右,對國家碳中和貢獻在60%以上。林草碳匯是國際履約的重要支撐。
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指出,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的巨大驅動力,也是涉及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的全方位調整和優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離不開政府、企業、公眾的共同努力。
中節能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院院長霍中和表示,當前國家“雙碳”政策體系已經構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雙碳”領域成為社會投資熱點,碳市場建設步伐加快。建議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力度,不斷創新“雙碳”政策與實踐,完整、全面理解“雙碳”目標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關系。
當日,還舉行了“減緩與適應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企業與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行動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社會組織與企業合作”、“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促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雙碳目標下的行業行動”等圓桌論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