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8日電 (記者 杜燕)今年上半年,北京的金融業實現增加值3831.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9.8%,整體發展呈現良好態勢,金融業在應對疫情影響助企紓困、穩定經濟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這是記者從今天召開的2022中國(北京)數字金融論壇上獲悉的。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王紅在論壇上表示,北京是國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業是北京第一大支柱產業,在首都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中承擔著重要使命。
她指出,近年來,北京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低碳的產業發展模式,積極培育發展與大國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現代金融業。在進一步提升國家金融管理中心能級的同時,支持北京證券交易所建設,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積極發展普惠金融、科創金融、綠色金融,努力營造國際一流金融營商環境,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持續增強。今年上半年,北京的金融業實現增加值3831.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9.8%,整體發展呈現良好態勢,金融業在應對疫情影響助企紓困,穩定全市經濟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王紅表示,北京正在積極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依托數字技術研發和創新優勢,北京在推動數字金融發展,促進科技與金融業融合發展中持續發力,成果顯著。
在人民銀行大力支持下,國家數字金融技術檢測中心、國家金融科技測評中心等新一代數字金融基礎設施集中在京布局,首都成為數字金融研發、測試、應用、推廣全流程的運轉中樞。國家金融管理部門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在京率先試點應用,累計發布4批23個試點項目,3個項目成功完成全流程測試;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全國領跑,發布首批16個項目,第二批項目征集即將啟動。數字人民幣冬奧會場景試點圓滿成功,成為2022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北京進一步推進全區域全場景試點奠定了堅持基礎。由金融機構、科技企業、科研機構等共同探索構建的創新聯合體新模式成效顯著,金融科技應用場景不斷豐富,賦能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提速,首都數字金融產業生態日益完善。
今年8月,《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規劃》正式印發,明確了下一階段首都金融業發展目標和任務措施。《規劃》指出,未來五年,北京將發揮“金融+科技+數據”疊加優勢,以深化數字產業化和金融數字化為主線,聚焦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發揮金融改革和金融開放協同效應,著力發展與首都功能定位相適應的現代數字金融體系,打造市場要素完備、發展動能強勁、創新能力突出、治理體系完善的數字金融示范區,為北京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提供堅實保障。
王紅指出,下一步,北京將著重加強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數字金融技術創新為主要抓手,激發金融數字化發展動能。密切關注Web3.0發展態勢,發揮創新聯合體機制優勢,深入挖掘信息技術、數據要素應用潛力,聚焦金融數字化轉型核心需求,推動構建數字金融應用場景,深入推進智能網絡、分布式計算、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
二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要責任,夯實數字金融發展的基礎支撐。圍繞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設要求,支持數據中心、存儲中心、算力中心、風控中心、專用網絡等重大金融基礎設施運營機構在京落地發展,引導在京科技類市場主體積極研發并提供監管科技、安全科技服務,為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應用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完善多層次監管機制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以數字化轉型為發展方向,激發金融機構數字化經營活力。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引導在京金融機構加強數智化管理和經營思維,構建敏捷化組織體系,設立科技專營部門或法人主體,增強運用數字技術進行風險監測和分析預警的能力,提升首都金融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四是以優化產品服務為核心導向,提升金融惠民惠企服務水平。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宗旨,合理合規應用數字技術、數據技術,豐富數字金融產品供給和服務渠道,為小微金融、農村金融、供應鏈金融、綠色金融、無障礙金融等服務提供多選擇、高質量的解決方案,助力進一步提升金融普惠性和綠色能力。
五是以金融安全為發展底線,護航首都數字金融健康發展。堅持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的原則,加強數字金融行為治理,引導市場主體正確樹立科技倫理理念,有序開展數據資產和數字資產等確權、定價、交易有關研究和業務創新,嚴厲打擊以創新名義開展的市場炒作和非法金融活動,防范由此衍生的金融風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