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家企業成為北京首批外資研發中心
包括英特爾、阿斯利康、日立等外資企業 近七成為高精尖產業領域
昨日,“兩區”建設兩周年新聞發布會科技創新領域專場召開,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北京今年發布了關于支持外資研發中心設立和發展的規定,目前已認定英特爾、阿斯利康、日立等29家外資企業為本市首批外資研發中心,近七成集中在信息技術、醫藥健康、人工智能等高精尖產業領域。
去年新設企業超九成為服務業
據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夏沁芳介紹,自2020年9月以來,北京堅持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兩區”建設,推出了一系列首創或突破性政策,落地了一批服務型平臺,為北京以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兩區”建設穩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重點領域實現增加值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接近七成,自貿試驗區實現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接近一成,以開放增活力、強賦能、促發展、提質量的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2021年,全市新設企業23.8萬家,同比增長28.1%;其中新設服務業企業22.3萬家,占全市新設企業的比重超過九成。2021年年末,服務業擴大開放重點領域共有規模以上企業1.4萬家,2021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900余家。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設企業11.8萬家,同比實現正增長。
初步核算,2021年,服務業擴大開放重點領域實現增加值2.2萬億元,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67.3%,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實現增加值1.1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比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高1.9個百分點。自貿試驗區2021年實現增加值3485.7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為8.7%,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
首批市外資研發中心完成認定
據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二級巡視員趙清介紹,“兩區”建設以來,首創性、突破性改革舉措成效顯著。北京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報備即批準”政策試點,對申請企業試行“直報聯審”,采取全程網辦,較常規審批流程壓縮80%以上。截至目前,共有76家企業參與試點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試點企業研發創新能力和經濟效益均明顯高于高新技術企業整體水平。北京率先開展技術轉讓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試點,試點將技術轉讓所得免征額由500萬元提高至2000萬元,近50家中關村企業享受了試點政策。
“兩區”建設還營造了一流國際科技創新生態。北京出臺《北京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管理辦法》,本市現有各類孵化機構超過500家,市級以上認定(備案)孵化機構391家,運營場地面積500萬平方米以上,服務創業企業7萬余家,帶動就業人數達32.5萬人;發布《關于加快建設高質量創業投資集聚區的若干措施》,搭建創投機構綜合服務平臺、中關村知名創投企業庫和科創企業融資項目庫,目前在創業投資集聚區登記注冊投資機構、創投項目及服務機構等已達80余家;加強京津冀三地技術市場融通合作,2022年1至7月,向津冀技術輸出技術合同2819項,同比增長3.9%,成交額207.2億元,增長7.3%。
趙清介紹,為進一步鼓勵和穩定外資在京發展,《北京市關于支持外資研發中心設立和發展的規定》于今年3月26日發布。截至目前,已完成首批市外資研發中心認定工作,并開展外資研發激勵計劃。認定英特爾、阿斯利康、日立等29家外資企業為本市首批外資研發中心,近七成集中在信息技術、醫藥健康、人工智能等高精尖產業領域,2021年度總研發投入超20億元。
海淀實際利用外資全市居首
昨日的發布會上,海淀區區委常委、副區長林劍華介紹了“兩區”建設兩周年成效情況。據悉,在“兩區”建設帶動下,海淀區對外資吸引力更加凸顯。2021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62.43億美元,同比增長10.30%,全市占比40.12%,居全市首位。2022年1至7月,實際利用外資60.55億美元,同比增長47.9%,全市占比44.6%;合同外資1000萬美元以上大項目新設12家、增資34家次。
林劍華表示,海淀區積極推進“1+2+N”全域園區聯動開放行動,即:以自貿試驗區海淀組團為核心,中關村軟件園和東升科技園為聯動創新區,N個重點園區為輻射帶動區,加強政策聯動創新。其中,海淀組團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重點產業發展,集聚了華為、龍芯中科、納通醫療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以及國家實驗室、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高端研發機構,在基礎前沿領域不斷積累優勢,強化科技戰略布局;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海淀組團掛牌以來,新增工商注冊企業數3639家。
中關村軟件園培育形成了全國領先的數字經濟前沿領域的產業集群,2021年,軟件園企業研發投入超過400億元,知識產權80000多項,園區實現產值4295億元,地均產值達到每平方公里1652億元。東升科技園圍繞數字經濟、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產業方向,進行前瞻性布局,入駐億華通、天智航、思靈機器人等高精尖企業,2021年園區產值為304億元。
文/本報記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