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9月15日電 題:中國—東盟這十年改變了什么?
作者 黃令妍 馮抒敏
第19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簡稱東博會)將于16日開幕,中國和東盟十國聚首廣西南寧,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謀劃雙邊合作的未來。過去十年,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改變了什么?在東博會即將開幕之際,這一問題引起了外界高度關注。
攜手“一帶一路”建設深刻影響世界
九年前,中方領導人分別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先后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自那時起,中國開啟與東盟在這一領域的深度合作。
提到“一帶一路”建設,極具標志性意義的當數中國昆明到老撾首都萬象之間的高速鐵路。2021年12月,長達1035公里的中老鐵路通車運行。
“中老鐵路開通,不僅解決老撾‘陸鎖國’的問題,同時激發泰國與中老鐵路聯通。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國家參與中老鐵路運輸的積極性很高。”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說。
“中老鐵路一旦對接中泰鐵路,將形成貫穿中國—東盟的運輸大動脈,加快形成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將深刻改變東南亞經濟。”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雷小華15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十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一道,持續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除中老鐵路外,雅萬高鐵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讓“一帶”和“一路”形成完整環線。東盟國家的貨物,沿著陸海貿易新通道北上可直抵歐洲。
圖為南寧街頭凸顯中國—東盟博覽會元素。 俞靖 攝自貿區升級及RCEP生效拉動世界經濟
過去十年,盡管一路風雨,但中國和東盟的合作仍然穩步向前。
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以來,推動了雙方經貿高速發展。隨著合作的推進,中國和東盟均有意愿,對原有協定作進一步豐富、完善和補充。2015年11月,雙方簽署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盡管經歷了一些波折,2019年10月22日,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對所有協定成員全面生效。”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謝柱軍說。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均給雙邊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東盟的水果大量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民眾的餐桌上出現了很多東盟食品。東盟國家也享受了中國更多物美價廉的產品。在自貿區的推動下,中國的產業鏈延伸到東盟國家,帶去更多發展和就業機會。”白明說。
在中國和東盟的合作中,另一件可以載入史冊的事件,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實施。該協定在2012年由東盟發起,歷經8年談判。
“RCEP生效后,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世界經濟增長亮點方面,沒有其他任何區域合作比之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多期待,因為它畢竟是一個由30%全球人口、30%全球貿易規模和30%全球GDP規模組成的世界最大的自貿區。”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中國—東盟首席商務專家、RCEP產業合作委員會主席許寧寧說。
圖為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地南寧國際會展中心。 俞靖 攝東盟超越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中國和東盟的貿易在2020年迎來了標志性的一刻,當年,東盟超過歐盟歷史性成為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伙伴,這是東盟繼2019年超過美國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后實現的又一突破。中國也連續多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這顯示出中國—東盟經貿關系具有強大韌性。
“過去十年,中國和東盟之間機制性的合作上升到了一個歷史最高水平,這個機制性的合作包括了中國—東盟雙邊自貿協定升級版,以及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雙邊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系統合作。這種系統性合作是東盟變成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最大動因。”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說。
張建平認為,得益于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升級版和RCEP的雙重利好,中國和東盟作為兩個新興的發展中大市場,在貿易創造、投資增加和就業增長等方面動力最為充沛,將成為亞太和全球經濟的“火車頭”。“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升,不僅帶來貿易和投資一體化發展,背后的產業、金融也將朝著一體化方向邁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