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無人駕駛的列車,早上如何按時“喚醒”,晚上如何自動“休眠”,途中又該如何精準停車、自動開門……把一個個運行場景參數標準化,這是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交控科技”)研究院近期正在做的一項重要工作。
作為一家從事軌道交通信號控制系統研發的民營企業,交控科技正在參與一項有關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的國家標準編制。利用多年積累的項目運營經驗,這家民企正在把技術優勢轉化為標準優勢。
近年來,以標準引領提質升級,正成為我國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向。越來越多的創新型民營企業,逐漸成為技術領跑者,參與到本領域團體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甚至國際標準的制定中來,掌握技術話語權,鍛造創新“鑰匙”。
圖說:隨著越來越多的地鐵線路運用全自動運行系統,相關國家標準正在編制。圖為福州地鐵6號線。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本報記者 李騰飛 作者 徐天子】
應對新場景 讓無人列車守規矩、機器人不傷人
2017年12月,我國首條自主化全自動運行線路——北京地鐵燕房線正式開通運營,支撐該線路的全自動運行系統(俗稱“無人駕駛”),正是交控科技研制的成果。
4年多來,越來越多的地鐵線路開始使用全自動運行技術,“但是這些技術應該遵守什么樣的通用規則,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標準。”交控科技研究院業務專家陳磊介紹。
今年年初,針對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的通用技術條件,國家啟動相關標準制定計劃,交控科技成為參與者之一。“作為民營企業,能夠成為這一重要標準編制的組成單位,也是對我們技術實力的認可。”陳磊說。
首都統戰智庫聯合會監事長胡錦瀾表示,企業必須自身處于行業的頂端位置,才有資格參與各類標準的制定。這一頂端位置本身就表明民營企業的實力與社會影響力。這些行業“頭部”民企,也將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全國工商聯近日發布的《2022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顯示,2022年有688家企業參與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制定,標準制定總數達到24339項,其中,50家企業參與了超過100項標準的制定。
工業機器人生命周期風險評估方法、服務機器人功能安全評估……成立7年參與6項國家標準制定,通過這個數據,張銳和他創辦的鋼鐵俠科技奠定了在機器人應用領域里的行業地位。
作為中國第一家從事雙足大仿人機器人研發和推廣的公司,鋼鐵俠科技已成功研發五代雙足大仿人機器人,并依托機器人“運動腦”技術,研發多種輪式、腿式機器人。
“這是個新興產業,機器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在為人服務的同時,如何保證人的安全,其中仍有很多技術標準有待制定。”張銳表示。
張銳介紹,鋼鐵俠主推的標準主要涉及電器和算法兩個方面,包括各種電壓、接口參數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設定,目的都是要增強機器人服務安全性,實現對人的最大保護。
擴大朋友圈 參與標準制定找到“創新同路人”
對于企業來說,參與或主導本行業的標準制定,不僅是創新能力的體現,更是提升產品競爭力和積累人才資源的重要手段。
從事土體改性劑研發的中鼎長信(山東)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曾參與了四項各類標準制定,主要內容是關于土壤固化劑的應用。
“曾有公司山寨我們的產品,直接掃描公司圖集宣傳。后來我在參與國家標準制定時提議,固化劑生產出來后,必須能夠靜止保存兩年以上不結晶,并被采納。有了這項標準,很多仿冒產品會被過濾出來,能有效保護公司的知識產權。”中鼎長信創始人劉澤坤分享。
在交控科技研究院院長肖驍看來,企業參與各類標準制定的過程,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知識資產,將對企業中長期的運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肖驍認為,制定標準是一項具有高度牽引性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主管部門、設計、建設、運營單位及行業協會多方參與,可以有效凝聚具有創新開拓精神的核心團隊和專家力量,團結與企業價值觀一致的人群。
“大家都愿為同一件事付出努力,形成一個‘朋友圈’。某種程度上說,這應該是企業參與標準制定的最大附加值。”肖驍表示。
此外,從人才培養角度,肖驍也認為,企業是參與標準制定的受益方,“伴隨著系統一代又一代的更迭,標準化領域的人才在長期實踐中成長起來,能夠培養出大量標準編制專家,也是企業能夠長期耕耘發展的關鍵要素”。
數據顯示,在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來自民營企業的委員超過1.5萬人次;民營企業承擔了91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秘書處。
今年6月,作為民營企業的技術人員的代表之一,張銳入選全國仿生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一任委員名單。對于企業參與標準制定的益處,張銳坦言,這將有利于為企業研發工作提供方向性指導。
“就像做服務機器人類型產品,因為我們和國內外專家共同研討,吸收意見,就能提前明確應該朝哪方向研發,提升機器人的整體環境適應性,把好的建議直接和產品設計融在一起,增加產品的可靠性。”張銳舉例。
好標準走出去 “需求不僅來自第三世界國家”
在“中國制造”加速向“中國創造”轉型的背景下,制定國際標準,推動中國標準走向世界,已成為很多民企創新發展的重要目標。
“沒想到我們參與編制的CBTC互聯互通標準反響這么熱烈,包括土耳其、印度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非常積地索要標準副本。”回想起2018年在德國參加展會時情景,肖驍仍然印象深刻。
2015年,重慶環線、4號線、5號線、10號線作為國家軌道交通互聯互通示范工程正式立項,交控科技作為重慶環線的信號系統總承包商和示范項目的技術牽頭方,與其他三家國產信號系統廠商共同完成了互聯互通標準的編制工作。
這一標準通過不同廠商信號設備的互聯互通,實現列車跨線運營、資源共享,使得軌道交通運營單位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并為減少乘客換乘打下技術基礎,切實提高乘客出行效率。
2021年11月,搭載著交控科技CBTC互聯互通系統的越南河內“吉靈-河東”輕軌正式交付并投入運營。
這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互聯互通信號系統,首次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成功應用,也是中國原創城軌信號系統標準首次走出國門。
胡錦瀾認為,作為“中國創造”的主力軍,掌握核心科技的民營企業,將成為中國標準走向世界的主要推動者,并憑借強大的創造力,代表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大市場。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到2025年,標準化工作由國內驅動向國內國際相互促進轉變,標準化發展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不僅是第三世界國家青睞中國標準。”陳磊透露,國外發達地區地鐵咨詢公司近期也提出購買CBTC互聯互通標準的需求,“中國標準逐步走向全世界,這確實是一個鼓舞人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