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柳州9月22日電(李嬌陽 劉敏)秋分將至,南方雙季晚稻正抽穗揚花。在廣西柳州市柳城縣的古砦仫佬族鄉大戶村,藍天白云、連綿遠山和綠油油的稻田構成了一幅油畫般的秋景。
9月21日午后,稻田的上方,無人機正在噴施葉面肥。操作無人機的是古砦仫佬族鄉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干事韋明輝。“只要農戶有需要,隨時可以和我聯系。”韋明輝表示。
農戶鄧年香一家四口種植了20畝晚稻,在無人機的幫助下,完成這塊稻田的葉面肥噴施工作,花費了不到10分鐘的時間。從前,每到要施肥的時候,鄧年香要自己背著工具走遍稻田,花費兩天時間才能完成整塊稻田的施肥工作。
圖為廣西移動柳州分公司安裝在田間地頭監測數據的設備。 李嬌陽 攝隔三差五下田查看水稻生長狀況,憑經驗估算施肥時間和施肥量原本是農戶們的“常規操作”,以水稻種植為主要農事活動的農戶們,總是與稻田“緊貼”在一起。去年,古砦仫佬族鄉的田間地頭裝上了高清攝像儀、多功能氣象站、智能數據采集儀、微型氣象站等100多套物聯網、數字化設備。有了這些“眼睛”,農戶們只需要掏出手機,掃描安裝在田邊的數字化設備上的二維碼,水稻葉片的濕度、溫度等信息便一目了然。
如今,鄧年香每星期去一次田邊,便能通過手機了解自己的水稻當前的生長狀況。50歲的鄧年香擁有了更多的空余時間,她便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養蠶、養雞、養鵝等“副業”上。“現在和以前相比,養蠶的數量翻番,年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兩到三萬元。”鄧年香在田邊笑得合不攏嘴。
這些改變得益于柳州市柳城縣政府和廣西移動柳州分公司共同推進的“5G+數字鄉村”建設工作。在5G之風吹拂的2000畝稻田背后,還有標準化種植管理系統、作物生長模型、氣象蟲情災害監測系統等信息化方案作為支撐,當地的100余戶農戶可以隨時去到柳城富硒稻產業數字中心獲取農事建議。
圖為鄧年香在田邊查看水稻長勢。 李嬌陽 攝“根據數字化設備監測到的信息,農業方面的專家對水稻進行線上‘診斷’,為農戶提供指導建議。”柳城移動分公司應用解決方案經理鄧威能表示,精準施肥、標準化管理能夠保證2000畝水稻的品質,有利于當地水稻品牌的形成。
柳城移動分公司總經理黃天普表示,在“5G+數字鄉村”下一階段的建設中,公司將為當地水稻的品牌化建設、水稻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的拓寬提供技術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