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脫貧戶藍春香在房前屋后忙碌著:攪拌豆腐渣、玉米粉和青菜,給豬準備“營養餐”;喂完豬食,開著三輪車去割牛草,粉碎后給牛進食……利用自家庭院和閑置房屋發展養殖業,為她家增加了一大筆收入。
像藍春香一樣開發庭院資源發展特色種養業、傳統手工業的家庭,在大化縣鄉村隨處可見。地處桂西北的大化縣,石山面積占比超過90%,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今年以來,當地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農村家庭院落、房前屋后閑置空地等,因地制宜發展微菜園、微果園、微茶園、微養殖園等,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促進群眾持續增收。
藍春香的愛人多年前因患肝癌去世,她要在家照料癱瘓在床的婆婆和上小學的女兒,無法外出務工。在有關部門和駐村干部的幫助下,藍春香獲得小額信貸5萬元,用于發展肉牛養殖。她將自家院落舊宅空間改造成100平方米牛舍和65平方米豬圈,有關部門還發放了畜禽欄舍補助和產業獎補資金。
記者看到,牛舍里3臺大功率電風扇正在搖頭吹風,12頭肉牛在咀嚼草料。“當牛舍溫度高于28攝氏度時,電風扇自動啟動,而低于27攝氏度時,就自動停止作業。”藍春香指著墻壁上的溫度控制器說,電風扇的另外一個作用是驅趕蚊蟲,以防肉牛被叮咬。
除了自己上網學習和摸索養殖經驗,遇到問題,她會找縣里的專家或養殖同行咨詢。如今,藍春香家的肉牛養殖規模增加到12頭。除了養牛,藍春香還養豬、鵝、雞,目前,豬舍里養著2頭母豬、2頭肉豬,其中一頭母豬8月底剛生了一窩豬崽。
藍春香算了一筆賬,今年1月至8月底,她家通過發展庭院經濟獲得近4萬元收入。“中秋前后,我計劃將適合出欄的肉牛銷售出去,還會增收幾萬元。下一步將及時補欄,再多養幾頭牛。”
仁良村駐村第一書記田昌勇說,當地加大對群眾發展庭院經濟的政策支持、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在山多地少水資源不足的條件下闖出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子。仁良村有農戶547戶,目前有131戶參與庭院經濟,其中20戶被評選為大化縣庭院經濟示范戶。
各鄉鎮因村因戶施策,以點帶面,推進不同類型的庭院經濟持續發展。在大化縣六也鄉吞依村,脫貧戶韋英美正給自家5畝桑園除草,為養殖下一批蠶繭做準備。韋英美說,今年上半年她家養了9批桑蠶,每批蠶繭銷售2500元左右,成為家庭一項重要收入來源。
“庭院經濟有效盤活了農村閑置資源,激發了脫貧戶內生發展動力,讓農家‘小庭院’變成‘增收園’。依靠庭院經濟,許多農戶今年以來增收2萬元以上。”大化縣鄉村振興局局長覃國強說,今年以來,大化縣落實庭院特色產業以獎代補資金4181.14萬元,打造庭院經濟示范屯(安置區)203個,庭院經濟主導產業七百弄雞養殖量226.58萬羽、肉羊養殖量31.28萬只、生豬養殖量44.91萬頭、肉牛養殖量5.47萬頭,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新華社南寧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