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推薦語:
為更好發揮宣傳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成效的窗口作用,彰顯中國企業家的思想力與領導力,中上協聯合人民網共同開設了“封面人物:上市公司高管訪談錄”欄目,邀請上市公司“掌門人”共同探討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之路。
本期“封面人物”邀請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工國際”)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博接受訪談。中工國際秉持“二次創業”精神,不斷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以新發展理念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曾入選中上協《上市公司董辦最佳實踐》《上市公司年報業績說明會最佳實踐》《上市公司ESG實踐案例》和《中國上市公司共建“一帶一路”優秀實踐案例選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并提出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中工國際聚焦“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和民生類項目,已在海外建設百余項交鑰匙總承包工程,是“一帶一路”沿線工程建設的主力軍,為中國技術、裝備、標準和品牌走出國門進行了積極探索。
“一帶一路”倡議始終保持著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一步步走深走實,碩果累累,至今仍為世界源源不斷地提供新機遇。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消息,我國已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覆蓋我國83%的建交國。預計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可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近日,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與人民網共同策劃的“封面人物:上市公司高管訪談錄”欄目邀請中工國際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博接受訪談。在采訪中,王博結合中工國際在共建國家的項目實踐,闡釋了中國企業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理念。
王博表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弘揚開放、綠色、廉潔理念,推動了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創新了全球經濟合作模式,成為各國團結合作、共克時艱的平臺。包括中工國際在內的眾多中國企業本著開放包容的精神,深入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探索創新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方式,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空間,為中外民心相通進一步夯實基礎。
中工國際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博(左)接受人民網訪談。人民網記者 于凱攝
傳承絲路精神
共推“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朋友圈不斷壯大。
“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承擔大國責任的體現。”王博表示,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一系列成果的背后,高質量發展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工作重點,也為市場帶來了新變化。對此,王博表示,目前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更加強調市場化和可持續原則,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規則,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二是更加強調法制化和合規體系建設,堅持市場化、商業化、法治化原則開展國際化經營;三是更加強調新發展理念的傳播,穩妥開展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長點,攜手打造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的發展路徑。
賦能“一帶一路”合作伙伴
構筑互聯互動新平臺
“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碩果累累,倡議迄今已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打造了一個個“國家地標”“民生工程”“合作豐碑”。
在烏茲別克斯坦,一座由主體育場、游泳館、自行車館、格斗館、多功能館等組成的奧林匹克城正在加緊建設中。中工國際承建的奧林匹克城,既是中亞最大的體育綜合體,也是中亞地區第一個使用人民幣貸款的項目,同時還使用了中國標準進行建設。
在柬埔寨,占地面積約16公頃的國家體育場項目,主體育場總建筑面積8萬多平方米,可容納6萬名觀眾,中工國際采用最新技術建造,讓這座外形酷似一艘帆船的體育場造型優美、設計獨特。
在尼泊爾,博克拉國際機場項目采用了“超大型構件液壓同步提升技術”,將機庫大空間屋面網架結構一次安裝就位,還采用了近機位登機橋系統,使尼泊爾機場建設技術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成為尼泊爾的新地標和人們拍照打卡的網紅工程。
中工國際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博在訪談中。 人民網記者 于凱攝
王博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為共建國家提供了切實的產業和投資,給沿線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比如,中國援建尼泊爾15.4億元的博克拉國際機場項目,被譽為尼泊爾的‘國家榮譽工程’,實現了尼泊爾人民半個世紀的夢想。”據王博介紹,建設期間,中工國際積極踐行ESG管理理念,建設優質工程、傳遞先進技術、培養當地人才、與各利益相關方誠實溝通、重視環保、關心當地社區的利益和長遠發展,得到了尼泊爾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海外工程項目不同于國內項目,在自然環境、所在國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王博介紹說,針對海外工程項目技術痛點和難點,中工國際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研究,集中公司內部中國中元、北起院和中工環境科技等科技型子公司的優勢科研力量,在醫療、文化、旅游、交通、油氣、市政、環保等民生建設領域,持續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工程和技術服務,構筑互聯互動新平臺。
“授人以漁”共建共享
民心相通夯實友誼基礎
共建“一帶一路”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并通過共建共享讓更多國家和地區搭上了我國發展快車,形成更多接地氣、聚人心的合作成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夯實民心基礎。
“我們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王博表示,中工國際依托大股東國機集團的科研實力和產業基礎,對當地的企業進行產業扶植,并通過吸納勞動力、技能培訓等惠及當地民生。
據介紹,中工國際參與的斯里蘭卡延河農業灌溉項目由5座攔河大壩、溢洪道及相關構筑物組成。大壩總長5.9公里,最高處20米,投資超1.5億美元,是中斯兩國政府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重要民生項目。
王博表示,斯里蘭卡延河農業灌溉項目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很多貧困家庭的勞動力成為普工、修理工和操作手,沒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經過技能培訓也在項目上找到了工作。項目高峰期雇傭當地工程師30余人,雇傭當地勞動力2000余人,有效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該項目同時帶動了漁業和其他產業發展,通過水庫調蓄為當地農業灌溉提供用水,使當地水稻種植面積得以擴大、極大提高了當地水稻產量;通過增加水資源管理和利用,修復現有灌溉系統,改善農業生產現狀,減少自然災害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同時,推動發展其他糧食作物及漁業,增加糧食產量,提高農民收入,將對當地經濟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斯里蘭卡延河農業灌溉項目堅持以人為本、環境友好、節約資源的理念,體現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共商、共建、共享’精神,為加強中斯兩國人民傳統友誼做出了貢獻。”王博說,這正是“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實打實、沉甸甸成果的成效。(實習生王鼎倫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