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10日電 (馮玲玲)2025年1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實施迎來五周年。五年來,該經濟圈建設蹄疾步穩。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舉行發布會介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五年來發展情況。
從經濟總量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由2019年的6.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躍升至2024年的8.6萬億元,占全國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
從產業體系看,兩地共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特色消費品等四大萬億級的產業集群,汽車產量、電子信息產值占全國1/10以上。
“經過五年建設,雙城經濟圈創新動能更為強勁、區域發展更趨協調、綠色本底更加堅實,開放發展更具成效、民生共享更加可及,發展能級和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陳亞軍說。
當前,中國區域發展戰略已進入新階段,西部地區發生巨變。專家表示,作為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不僅對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產生巨大賦能作用,同時也為推動全國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地處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面積達18.5萬平方公里,覆蓋川渝16個地市,總人口規模近1億人,是中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的區域。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國家經濟發展、對外開放、生態保護和區域協調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作為西部地區經濟體量最大的區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基礎條件好,產業基礎雄厚、人口密度大、市場空間廣,是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重要增長極。
其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也是西部地區通往東南亞、南亞、歐洲等地區的最便捷通道,將帶動西部地區更好地對外開放、利用國內外市場。
其三,成渝地區生態稟賦優良,是中國大江大河上游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在保護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方面承擔重要責任。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不僅帶動西部地區發展,還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構成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體系。”陳耀說。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對中新社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推動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創新發展和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具有重要引領作用,不僅增強了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同時也在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中扮演關鍵角色。
2025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收官之年。專家表示,面對即將到來的“十五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依靠自身的獨特優勢,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談及未來如何更好、更協調地發展,張建平提出三方面建議:其一,加快培育一大批擁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龍頭跨國公司和領軍企業;其二,持續打造有序的市場環境和優質的營商環境,加大力度開放;其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升成渝地區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陳耀認為,未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需打破體制機制的行政區分割,探索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的新體制,為國家其他地區提供可復制的經驗。此外,要適時實施擴容計劃,更好地輻射帶動云貴等周邊地區,提升成渝地區的戰略能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