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琪
3月2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以下簡稱“外匯局”)公布2024年末中國全口徑外債數據。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全口徑(含本外幣)外債余額為24198億美元(不包括中國香港特區、中國澳門特區和中國臺灣地區對外負債,下同)。
從期限結構看,中長期外債余額為10631億美元,占44%;短期外債余額為13567億美元,占56%。短期外債余額中,與貿易有關的信貸占36%。
從機構部門看,廣義政府外債余額為4069億美元,占17%;中央銀行外債余額為1092億美元,占5%;銀行外債余額為10214億美元,占42%;其他部門(含關聯公司間貸款)外債余額為8823億美元,占36%。
從債務工具看,貸款余額為3367億美元,占14%;貿易信貸與預付款余額為4007億美元,占17%;貨幣與存款余額為4346億美元,占18%;債務證券余額為8361億美元,占34%;特別提款權(SDR)分配為472億美元,占2%;關聯公司間貸款債務余額為2455億美元,占10%;其他債務負債余額為1190億美元,占5%。
從幣種結構看,本幣外債余額為12122億美元,占50%;外幣外債余額(含SDR分配)為12076億美元,占50%。在外幣登記外債余額中,美元債務占80%,歐元債務占8%,日元債務占5%,港幣債務占4%,特別提款權和其他外幣外債合計占比為3%。
外匯局指出,2024年末,我國外債負債率為12.8%,債務率為63.8%,償債率為6.5%,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為42.4%,上述指標均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以內,我國外債風險總體可控。
對于2024年我國外債情況,外匯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斌表示,2024年,我國外債規模小幅下降,幣種結構優化,期限結構保持穩定。截至2024年末,我國全口徑(含本外幣)外債余額為24198億美元,較2023年末下降277億美元,降幅1.1%。從幣種結構看,本幣外債占比50%,較2023年末上升3個百分點;從期限結構看,中長期外債占比44%,與2023年末基本持平。
談及當前我國外債形勢,李斌表示,外債規模下降受多重因素影響。2024年,受匯率波動、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國內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等多重因素綜合影響,我國外債規模一、二季度有所回升,三、四季度有所下降,全年總體保持基本穩定。截至2024年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較2023年末減少277億美元,其中,匯率折算因素造成外債余額下降360億美元,對外債余額下降的貢獻度為129.9%。
李斌表示,我國外債風險總體可控。2024年末,我國外債負債率(外債余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12.8%,債務率(外債余額與貿易出口收入之比)為63.8%,償債率(外債還本付息額與貿易出口收入之比)為6.5%,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為42.4%。上述指標均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分別為20%、100%、20%和100%)以內,且有不同程度改善或保持基本穩定,我國外債風險總體可控。
李斌預計,我國外債規模將保持基本穩定。展望2025年,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總體仍處于降息周期,外幣融資成本有望穩中趨降,我國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穩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提升跨境融資便利化水平,有助于我國外債規模保持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