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內蒙古“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開工拉滿弦,氣氛緊張而充滿希望。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庫布其沙漠,多臺挖掘割灌機齊上陣,為后續的防沙治沙工作做好準備。
8點整,從銀肯沙作業區,到白土梁林場,再到恩格貝生態園,記者從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一路向南,前往庫布其沙漠腹部,看“三北”工程如何讓荒漠變綠洲。
隨著車窗外的景色逐漸變得荒涼,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的遼闊面貌清晰展現:東西長達150公里,南北寬15-20公里,占了達拉特旗三成的地盤。
面對如此廣袤的沙漠,防沙治沙難在哪?庫布其沙漠沙高壑深,沙丘起伏。更讓人頭疼的是,漫漫黃沙形成的沙塵暴。
“大漠一場風,從春刮到冬。”“95后”治沙人潘磊自從2022年大學畢業后返鄉,就投身于庫布其沙漠治理,談到治沙前的情況,潘磊眉頭緊鎖,“家里老人說,以前刮沙塵暴,尤其是在春天,吃飯都得拌著沙吃。”
如何治沙?2023年,達拉特旗提出“消滅東段、南部圍堵、西部封禁、北緣鎖邊、中部切割”分區治理,一道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2公里的綠色長廊,堵住了向北蔓延的庫布其沙漠,牢牢鎖住沙漠之邊。
從最初的“一鍬一苗”繡出沙漠綠斑,到如今無人機“種草”、機器人植樹,“三北”工程荒漠化治理“科技感滿滿”。如今,達拉特旗的機械治沙覆蓋率達到60%。
在庫布其沙漠中段北端的恩格貝生態示范區,滿山的樟子松、榆樹和楊柴迎著陽光向上生長。誰也不曾想到,這樣一個林豐草茂的生態綠洲曾經是一片荒涼的沙地。
對于農業技術員劉雪芹而言,治沙早已融入她的日常生活,每一粒播進土壤的種子,每一苗瓜果蔬菜,她都有著最深的感情。
“種樹還草,還草于田,是改良土壤的重要一環。”在恩格貝工作的十余年,劉雪芹成功將恩格貝的沙漠土壤進行了有效改良,真正變沙漠為“沃土”。
2023年,內蒙古農業大學對改良后的土壤進行采樣監測,結果顯示,土壤有機質含量已達3%以上,沙漠真的成了沃野。
“地球衛士獎”獲得者盧琦表示,“恩格貝通過科學治理和改良沙漠,在當地實現了‘南果北種、夏果冬食’,同時帶動沙區產業轉型,形成了人沙和諧的恩格貝模式,為其他荒漠化地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
自然資源部公布數據顯示,我國“三北”工程攻堅戰已完成治理面積7600多萬畝,三大標志性戰役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綠色的成績單,展現大國擔當;而這份信心和底氣,也在這個春天悄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