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鹽堿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因地制宜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應有之義。近年來,我國加快選育耐鹽堿特色品種,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提供了重要助力。
鹽堿地,是指含鹽量超過0.1%的土壤,包括鹽堿耕地、鹽堿林草地、鹽堿未利用地等,多形成于氣候干旱、地下水礦化度高、地勢低洼的區域,大致可分為西北內陸鹽堿區、東北松嫩平原鹽堿區、濱海鹽堿區、黃淮海平原鹽堿區和黃河上中游灌區鹽堿區五大類型區。
如今,在黃河入海口的山東東營墾利區永安鎮,一片曾因鹽堿肆虐被稱為“不毛之地”的荒灘,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
盈盈夏日,生機盎然。一大早,永安鎮種糧大戶王介林跑到田邊,輕輕撥開玉米葉片,仔細查看長勢。“今年玉米長勢好,稈子粗壯,穗子也大。”王介林一想起接下來的豐收場景,難掩激動的心情。
說起豐收,王介林打開了話匣子。今年小麥收獲季,他家的小麥產量實打實收畝產達1300多斤,比過去普通品種的畝產高出800斤左右。
“以前種普通小麥產量低,帶動的收入少。現在選對了品種,產量打著滾地往上漲,品質也更好了。”王介林對比著近年來的產量之變。
一家的產量之變,是永安鎮種植業發展的生動縮影。當地數據顯示,2015年之前,永安鎮糧食平均畝產不足600斤,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來,隨著耐鹽堿品種的推廣和鹽堿地改良技術的應用,永安鎮的種植業迎來了質的飛躍。
“近些年,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20余家科研機構合作,培育出‘濟麥60’‘DK171’等一批耐鹽堿高產品種,讓種糧農民感受到了良種帶來的生產高效率。”永安鎮黨委副書記吳彤說。
“鹽堿地曾是我們的短板,現在成了特色和優勢。”吳彤介紹,通過“改地、改種、治水、新模式”的綜合治理思路,永安鎮實現了從“不毛之地”到“噸糧田”的轉變。全鎮村集體收入全部超過5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同比增長12%。
從“白花花”到“黃澄澄”,這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永安鎮的一場生動實踐。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耐鹽堿作物育種研究,在種質篩選、育種技術、科研平臺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篩選了一批耐鹽堿種質資源,建成國家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圃(東營),支持建設國家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庫,加大資源普查收集力度。
鹽堿地是價值巨大的“潛在糧倉”,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說:“‘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要加快選育耐鹽堿特色品種,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