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融發力支持高品質服務消費供給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消費市場活躍,“中國游”“中國購”持續升溫,家電、文化辦公用品、通信器材、家具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30.7%、25.4%、24.1%、2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穩步提升。消費支持政策還在逐步落地顯效,消費發展空間依然廣闊。
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居民消費包括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相較于商品消費,我國在服務消費方面具有較大增長空間,近年來服務消費保持蓬勃發展勢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消費和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發展服務消費既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內在要求,也是大力提振消費的重要抓手。服務消費涵蓋餐飲住宿、家政服務、養老托育、文娛旅游、教育體育、居住服務、健康服務等領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費結構將逐漸從商品消費主導向服務消費主導轉變。
近年來,我國服務消費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相關需求不斷升溫。今年上半年,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3%,持續快于商品零售額增速。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目前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結構中的服務消費占比低于50%,還有較大增長空間。進一步發展服務消費,不僅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更多樣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有利于挖掘消費潛力、擴大國內需求。
但也要看到,發展服務消費仍面臨“需求較強領域的服務消費供給不足”這個突出問題。《報告》指明了存在的3個主要不足,首先,供給總量不足。養老、托育等服務消費領域供給滯后于需求,目前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率不到10%,低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約36%的水平;2023年我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27.7張,也低于多數OECD國家。
其次,供給質量有待提升。服務消費供給存在結構性矛盾,低端化、同質化供給過剩,專業化、個性化供給不足。例如,家政服務企業數量眾多,但大量集中于基礎保潔業務,難以滿足家庭對營養膳食、健康護理、家庭教育等專業化家政服務的需求。此外,企業盈利能力不足。服務消費領域盈利水平受消費群體偏好影響較為明顯,一些新興消費領域的盈利模式也還在不斷探索中。
婁飛鵬分析,從宏觀視角看,需求較強領域的服務消費供給不足是當前我國促消費面臨的突出矛盾,這也為未來金融支持促消費指明了方向。此前,中國人民銀行等6部門已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引導金融機構從消費供給和需求兩端強化金融服務。近期,《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兩項政策落地,也將有效降低實體融資成本,增強財政和金融的聯動,支持促消費、擴內需。
“從5月份中國人民銀行推出服務消費和養老再貸款工具,到近期的國家育兒補貼政策、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都表明在政策層面更加關注惠民生、促消費,著力夯實穩內需的基本盤。”溫彬表示,《報告》繼續提出“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在加力支持方向上,則重點提及科技創新、提振消費、小微企業、穩定外貿等。與一季度相比,此次提振消費的位置提前,意味著其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報告》強調,下階段,金融政策將著重從供給側發力,并與其他政策形成合力,推動改善高品質服務消費供給,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助力釋放消費增長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