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一路低迷的上半年,中國房地產在2014年迎來新的調整周期。面對難見起色的樓市,為了打破當前膠著狀態,低價跑量、全民營銷、房產降價險……五花八門的新促銷手段接連登場,至于效果如何,最終的決定權還是購房者。
購房者真實感受是樓市一直以來最缺少的內容。在地價、房價齊漲的2013年,開發商、學者總是通過各種理由解釋房價、地價上漲的合理性,而很少考慮購房者承受能力、真實感受,隨著樓市反轉,如何適應新形勢,打動購房者,將成為突破樓市膠著的有效方式。
淡市之下,投資型需求退場,留下的是以自住型為主的購房者,買房自住的群體注重價格,也注重產品品質,然而,不少開發商總想把好的產品帶給客戶,但是卻往往忽略了客戶需要的出發點。對于品質的追求,不僅僅停留在房企想要什么樣的產品,而要更深入到購房者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品質提升需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和客群的精神氣質行為模式所契合,形成更為有效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市場潮起潮落,價格仍是決定購房者是否出手的重要指標,“以價換量”策略仍是市場低迷之下保障銷售業績未見打折的關鍵,“價格舍得調整,也能夠放棄一些利潤空間,以價換量的方法對業績的幫助比較大。”今年率先發起價格調整的房企負責人表示,在當前市場形勢下,以價換量預計仍將是其下半年的主要策略。
短期迅速調整銷售策略的同時,從中長期看,當房地產行業由高速發展階段邁向成熟,房企能否走得更遠取決于在戰略上調整適應新變化,在提出“城市配套服務商”的戰略定位后,萬科旗下的物業布局外延在不斷擴展,從傳統的住宅開發到商用配套、物流倉儲和養老服務等多個方面。綠地集團通過產業發展與扶持平臺和商業服務平臺,加速由開發商的角色逐步轉變為運營商、服務商。泰禾則將中國院落的靈魂融入到“院子系”產品中,通過差異化逆勢突圍。
五花八門的營銷手段固然能引起市場的關注,然而,在樓市調整期,最能順利與購房者對話的路徑或許是品質和對購房者真實需求的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