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潤南、姚玉潔)一面是居高不下的商鋪租金,一面是電商、境外代購等新興消費方式的沖擊,兩邊夾擊下,傳統百貨商場銷售疲軟,甚至陷入虧損。為免淪為網購“試衣間”,傳統零售業應如何“突圍”?
“這件衣服不錯,快拍下貨號,去淘寶網找個代購買去。”上海市民朱小姐在商場試完一件衣服后熟練地拿起手機拍下了衣服的貨號等標牌信息。“這件連衣裙在商場的價格是1399元,我在手機淘寶搜索了一下,代購價是859元,那干嗎還要在商場買呢?”
在電子商務沖擊下,傳統的購物商場正有淪為“試衣間”之虞。不愿束手待斃的百貨商店開始著手“突圍”,打造圍繞會員、團購、訂閱、支付、圈子、導航等多項服務于一體的O2O(線上到線下)平臺。
擁有國際頂尖品牌聚集地上海南京路商圈的靜安區,計劃以“白領午餐點”為試點啟動布局商圈移動支付系統。該區計劃與銀聯商務、杉德等支付機構合作,以靜安白領卡為載體來擴大和升級O2O應用,吸引用戶在線上進行預訂和購買,再到街區內實體店提取商品或服務,以打通線上線下的方式引導消費回流。
“移動支付與大數據分析結合,就能對消費者進行精準營銷、定點推送,從傳統的你賣什么我就買什么,變成你需要什么我就賣什么。”上海靜安區副區長巢克儉說。
上海商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齊曉齋認為,線上與線下的融合不是簡單地開設網店和實體店,要發揮各自特色,不可“左右手互博”。大數據的開發利用對傳統百貨精準營銷將起到較大幫助,建議將商場自身獲得的數據和其他一些統計數據相結合,同時注意保護消費者隱私,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同時不能引起消費者反感。
巢克儉認為,未來的商貿業將會是商旅文體的結合,商圈應增加餐飲、親子游樂、文化活動的比例,重在體驗式消費方式,而非售賣標準化的產品。
一些新興的百貨商場正在嘗試將藝術文化活動嵌入消費場景。今年,上海時尚地標新天地對面的K11商場開始嘗試“博物館零售”新模式,在商場地下樓層舉辦了為期近三個月的莫奈真跡畫展,展覽吸引了近40萬人參觀,其日常營業額增長了20%。
其實不僅是K11,北京僑福芳草地購物中心也嘗試將藝術品融入零售,商場的空地上隨處可以看到各種前衛的藝術作品。上海月星環球港和北京朝陽大悅城分別舉辦了卡通人物“hello kitty”和“哆啦A夢”的展覽,同樣吸引了大量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