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脊背上沒有刺字,胸口卻回響著那首《滿江紅》。無悔忠誠,托起中國夢。”從2014年4月起,湖南衛視在《湖南新聞聯播》中推出特別報道《絕對忠誠》,分三季播出28位當代人民科學家的動人故事,每集用8到15分鐘不等的時間,展示他們堅守信念、忠于祖國、樂于奉獻、勇攀高峰的可貴精神,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年代,有些人信仰缺失,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也出現流失現象,社會上存在一種不平情緒,《絕對忠誠》就是要用媒體的力量,傳播愛國、忠誠、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國家的基石,也是實現中國夢的支點。忠誠在哪里,我們就應該在哪里。”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主任楊壯這樣闡述策劃《絕對忠誠》的初衷。
對火箭安危負責的“數據處理王”車著明的老母親住在鄉下,一日三餐做飯用的火塘連個灶臺都沒有,而他卻拒絕了某公司年薪40萬元的邀請;天文學家王俊杰在西藏羊八井留下了永久性高原型高血壓后遺癥,但他寧可“戰死沙場也不當逃兵”……為了把這些人民科學家的故事講好,攝制組上高原、爬雪山、登海島,克服了重重困難。他們與采訪對象同吃同住,直到采訪完成。
《湖南新聞聯播》節目負責人李越勝曾對即將出征的記者說:“科學家是處在人才金字塔塔尖上的精英群體,本來最有‘知本’去兌換財富和優越的生活,可是他們甘守寂寞與清貧。我們要通過對他們的報道,為時代找魂,打撈一種可以成為民族脊梁的精神。”
科學家的精神感動著這支平均年齡26歲的年輕記者團隊。白雪皚皚的祁連山,一步一個險,采訪科學家陳仁升、楊建平夫妻的記者尹中、楊程一行,正趕上天降大雪,路面結冰嚴重,車子時不時打滑、往后退。他們沒有打退堂鼓,而是一路吼著“加油,加油”為自己鼓勁,推著車往前走。500多公里路走了一整天,第二天兩人還連續拍攝10多個小時。記者熊軍到達青海格爾木海拔4700米的冰原凍土科研基地時出現高原反應,頭痛難忍,科學家吳通華擔心他出現生命危險,要先把他送下山,可熊軍說報道沒有做完,堅持不下山。
為讓作品達到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創作團隊特意提出了像電影大片那樣“驚天動地”的制作要求。為此,數十名記者及采編技術人員克服困難,動用六角翼、動力傘等多種特種裝備和常規設備,采制的新聞素材達300多個小時。湖南廣播電視臺副臺長龔政文認為,當下社會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狀態,一些非主流價值觀在輿論場上喧囂不已。在這種情況下,核心價值觀要樹立核心地位,就不能過于溫文爾雅,過于低調,而要理直氣壯發聲,占據輿論場的高地。
《絕對忠誠》三季節目播出后,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等200余家主要網站相繼轉載。網絡互動社區閱讀量超過3億人次,相關視頻在網站上點擊量超過8000萬人次。(本報記者 龍軍 本報特約記者 禹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