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年,大江南北到處是一派喜慶的節日氛圍,燈籠、剪紙、彩塑、鮮花……裝點著又一個辭舊迎新的時刻。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泥人張的影子處處可 見,古典戲曲、民間傳說、民俗民風中的人物、故事,自然是藝術家塑造的主要題材,除此之外,以“中國夢”為主題的一系列反映當代社會風貌的作品也受到普通 百姓喜愛。近些年來,熟悉這門民間藝術的人會發現,泥人張的許多作品越來越充滿時代氣息,普通人的形象、百姓身邊的尋常故事、英模人物的事跡都通過這門古 老技藝呈現出來。一代代民間藝術家始終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讓這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天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不久 前,2015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節目組還曾走進天津,專門探訪泥人張的老藝人們,希望從當地的民俗文化中汲取文藝創作營養。
泥人張彩塑是老百姓的藝術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一種深得百姓喜愛的民間藝術,它始自清道光年間,流傳、發展至今已經有180多年歷史,在我國民間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為 一種起源于民間的古老藝術,“接地氣”是泥人張鮮明的藝術風格,也因此,它才受到老百姓的喜愛追捧。多少年來,泥人張在形象塑造上采用寫實手法,人物形象 逼真生動,具有鮮活的個性特征。當人們把目光投向那些活靈活現的泥塑人物時,便會發現這些作品有著特別的精氣神,無論是傳統題材,還是反映當代中國人精神 風貌的新作品,都注重表現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反映平民生活。
對此,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主任傅長圣談到,天津泥人張彩塑從誕生之初就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其創始人張明山當時把彩塑藝術從廟宇宗教造 像、陪葬泥俑等傳統彩塑題材拓展到現實生活領域,就是大膽的創新之舉。他說,“繼承泥人張彩塑藝術不僅僅是繼承其技藝,還要繼承其創作思維,探究其內在的 文化與智慧,始終在創作上下功夫,這是泥人張的立命之本。”傅長圣在一篇文章中還曾寫道,“中國的民間藝術大多有這么一種獨特的‘土’味:既不居廟堂之 高,也不處江湖之遠,以其最真摯的人情味創造出一種實打實的屬于老百姓的文化,它的藝術魅力也因此長盛不衰。”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最好的創作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藝工作者只有走進人民群眾的火熱實踐之中,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吃透生活底蘊,汲取創作營養,才能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多少年來,天津泥人張彩塑的藝術家們堅持深入生活,特別注重觀察生活,工藝美術師們到各地體驗生活,獲取靈感和素材,使作品能夠記錄、見證、闡 釋時代精神。藝術家們奔赴各地采風寫生,收集素材、激發靈感,推出了許多與時俱進的好作品。僅最近幾年,就有169件作品出現在各類公益廣告之中,以獨具 特色的形式傳遞著時代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