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外國戲劇應把場外功課做足
2014年的北京舞臺上,有超過50部以上、涵蓋世界五大洲的戲劇作品競相登場。引進方式既有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這樣高規格的政府主導行 為,也有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國家大劇院、天津大劇院等劇院組織的邀請展、交流活動,更包括諸如愛丁堡前沿劇展、南鑼鼓巷戲劇節等民間戲劇演出活動。風 格迥異、類型多樣、前衛實驗的外國戲劇接連登陸,讓中國觀眾一下子有了不出國門坐觀“世界舞臺”風云的便利。其中,大師級作品引發爭議,成為這一年外國戲 劇演出最吸引眼球的話題。
克里斯蒂安·陸帕、特爾佐布羅斯、鈴木忠志、羅伯特·威爾遜、尤金諾·芭芭等以往在戲劇史上多次提及的大師級人物,均在追求時髦、身份崇拜 的觀眾中引起觀看熱潮。觀眾們帶著朝圣般的心態擁進劇場,觀后的滋味卻是天壤之別。不管是對鈴木忠志“褻瀆經典”的追問,還是對羅伯特·威爾遜現場演出的 喝倒彩,圍繞這些導演的爭議以及其舞臺技術、身體訓練、跨文化等方面的實踐,在戲外點燃了媒體的關注熱情。對大師級導演是否有統一的評定標準,我們無意深 究,但他們之所以取得現今成就,其背后所依托的社會文化思潮、民族資源、人生閱歷與美學追求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及精神層面上對戲劇藝術的敬畏癡迷,卻是值 得國內戲劇人思考的。中國話劇的發展需要大師,更需要對話,這恰恰是我們中外戲劇交流過程中的短板。究竟該從大師的作品中汲取什么?如何看待大師的藝術理 念與其作品之間的關系?我們引進這些劇目的目的為何?業界需要給出一個相對專業的答案,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相互猜謎。
前期交流不暢,信息不對稱,乃至文化觀念差異所帶來的接受上的障礙,也從中外戲劇交流的層面,為今后此類活動的主辦方、組織者提了個醒:要 把引進演出的介紹、導賞功課做在前面??腿诉h道而來,僅演出兩三場就打道回府,觀眾如果對演出的背景、內容一無所知,很容易一頭霧水,不僅審美期待得不到 滿足,錯過與杰出藝術家深層次對話的機會,而且使主辦方的引進意圖得不到實現,白白浪費了一次次寶貴的演出資源。提前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或者邀請相關領 域專業研究者參與選戲、評戲,至少會在接受層面不至于出現如現在這般的無序和迷茫。這一方面,天津大劇院首屆曹禺國際戲劇節的做法值得借鑒。為了讓更多觀 眾了解他們引進的《朱莉小姐》《假面·瑪麗蓮》等5部國外最前沿的戲劇作品,進而走進劇場,主辦方一方面借助微信、微博等媒介把推介工作做足做全;另一方 面通過演出期間的講座、論壇、對話、導賞活動進一步加深中國觀眾對欣賞對象文化背景、藝術創造的理解。一系列精心準備,不僅拉進了觀演之間的時空距離,而 且為戲劇節積累了人氣、贏得了口碑,形成了年度中外戲劇交流的特色品牌。
應把戲劇文化生態建設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