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書畫界的空氣陡然緊張起來。中紀委書記王岐山近日在參加十八屆中紀委五次全會分組討論時痛批有些地方書法家協會“官氣”太重,點到了書畫界的要害。
“官氣太重”首要表現在一些官員熱衷于去書畫協會等文藝團體擔任領導職務。據媒體不完全統計,目前31個省區市書法家協會中,有至少66個名譽主席、主席、副主席為官員或退休官員擔任;而在很多省份的書協中,除上述三種職務外,還有少則十余人、多則數十人的主席團委員、常務理事、理事等,其中亦不乏官員、退休官員的身影。2013年1月21日,陜西書協換屆共選出了11名名譽主席、1名主席、16名常務副主席、18名副主席、10名副秘書長及6名顧問。有群眾問:“工作要忙成什么樣才需要這么多主席?”類似的情況在各類文藝家協會中并不少見。
“官氣”太重則“文氣”必弱。一方面,不少官員兼任書畫協會領導職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并非為了藝術而是沖著職務待遇去的。在現有的文藝管理體制下,各級各類文藝協會名義上是群眾組織,但實際依然存在行政級別和相應待遇。官員退休之后去文藝協會任職就意味著待遇級別的延續和保障。另一方面,在拿到主席等領導職務后,官員們的書畫作品價格就會扶搖直上,哪怕拙劣、不入流也照樣有人高價求購,官員可謂名利雙收。當然,那些樂于高價收購官員書畫作品的人所看重的也并非其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而是其官方背景。這實際等于是變相行賄,無非是披著一層藝術的外衣而已。
權力介入藝術,最終結果是雙輸:權力受到腐蝕,藝術被玷污。2000年被執行死刑的江西省原副省長、中國書協理事胡長清曾公開賣字,每幅標價3000元至6000元,有一幅字“潤筆”費高達9萬元。2010年,因受賄罪被判處死緩的廣東省政協原主席陳紹基,也曾是廣東書協主席……
這些落馬官員長期占據文藝協會重要位置,借助藝術作品大搞權錢交易、中飽私囊,不但破壞法律尊嚴,更傷了廣大文藝家的心。文藝協會本是黨領導下的群眾組織,其宗旨是團結藝術家、服務人民群眾、促進藝術創作,但在官員大規模介入下,原本靜雅淡泊的文藝協會變成了爭名奪利的名利場。不少官員一篇文章沒寫過,一本著作沒出過,隨便寫上兩筆、畫上幾下就能混到某某協會主席的位置,令一些正直的文藝家齒冷心寒。此種藝術腐敗如果不打擊不遏制,最終必然傷害文藝的健康繁榮。
不可否認,的確有不少領導干部有書畫才華,其作品的藝術水準相當高,以專業性而言,足以在各級書畫協會擔任領導職務。但即便如此,“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為避免腐敗嫌疑,最好不要在文藝協會中兼職。王羲之、顏真卿、蘇軾在世之時就是舉世公認的書法大家,也都曾做過官員,求字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皇親國戚,但從未聽說他們把書法當成升官發財的工具。把愛好和工作嚴格分開,讓藝術的歸藝術,權力的歸權力,彼此相忘于江湖,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