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這個獎我感到很意外,因為我在翻譯的隊伍里是個小學生,是初入門者。這本書事實上不是我一個人翻譯的,我一個人也完成不了這本書。這是20 世紀美國整半個世紀的兒童文學出版人寫給他們偉大的作家、畫家的信件而構成的一本書。我在08年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時異常興奮,很想把它帶來中國。這本書的 譯者一共有7位,其他人沒有來。大家一定會想,7個翻譯者一定會翻譯得風格各異,但事實上這本書的翻譯風格非常統一,因為我們是以研讀的形式完成的。我想 把其他譯者的名字告訴大家,他們是曹玥、黃建萍、馬云榮、楊慶華、姚晶晶、于麗錦。這本書之所以重要,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把它引進過來是因為,關于童書的書 是很尷尬的。它又不是給兒童讀的書,所以位置很尷尬,無法放在童書類;可是文學類、歷史類也放不進去。兒童在我們的文化中很重要,可是關于兒童的很多書都 找不到一個書架可放,這是一個很尷尬的現象。
年度致敬
作者
每一個時代都必須有自己的寫作者,而在過去的10年,易中天無疑是以自己的寫作對時代產生了影響的作者之一。從2005年登上《百家講壇》至 今,易中天從“品三國”到“三國紀”,從面向大眾的普及課堂到回歸書齋的歷史專著,以“三國”主題為輪回,以個人之力重構了“中國史”的敘說方式,并形成 了巨大的閱讀傳播力。
我們致敬易中天,他挑戰了一名歷史學者可能面對的最重大主題之一,并突破了存亡興廢的古老主題,以自己的理解為這個時代重新講述了中國史。
答謝詞
易中天(歷史學者)
謝謝新京報,謝謝至今還未退席的各位。至今還未退席的各位一定發現了今天下午只有一個人是這么走上來的(從領獎臺右側),實際上這是一條最好的 路線。可大家為什么都那么走(從領獎臺左側),因為前面的人都那么走,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大家都習慣了那么走,而我此刻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開辟另一條路。
從2012年開始,我正式啟動了撰寫36卷本易中天中華史的八年計劃,到現在完成了三分之一。在今年春節前,我將出版第12卷。剩下的三分之二 還需要五年時間,到那時候我接近73歲了。為什么要在閻王殿門口花這么長時間做這樣一件事呢?就是想走另外一條路。我希望我八年的努力可以說明一個小問 題,就是世界上的路有很多,并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歷史也有各式各樣的讀法和寫法。我希望我的努力可以證明一點,歷史原來可以這么讀,歷史原來可以這么 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