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購、宜商宜住、低總價、買一層送一層、拎包即住……這些溢美之詞充斥著各個商住項目的宣傳廣告上。商住樓,顧名思義,就是既能商用也能居住的房子。但這種多功能的房子,實際上在很長的時間里并不受待見。直到2010年“限購令”出臺,住宅被嚴格限制后,商住樓一時間成了諾亞方舟,解決了許多人的“購房資格”問題,成了許多住宅買房人的替代品。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商住項目開始交付使用,與買房時承諾的風花雪月不同,居住環境雜亂、不能入戶口、商水商電、物業費高等等“硬傷”開始一一浮現出來,商住樓,這個宜商宜住的特殊產品,成了很多人眼中“住得不舒服,商得沒面子”的雞肋。
居住“不舒服” 公司“沒面子”
孟瑤在中關村一家網絡公司工作,從大學開始已經在北京生活了12年,2011年,耗光了自己的積蓄,并在父母的“幫助下”終于在北五環買下了一套70平方米的商住房。其實當時父母建議她買一套大產權的住宅,但一方面由于限購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內心深處向往這種標榜“白領生活”的精裝修公寓,于是,不顧家里反對,執拗地買下了這套商住房。
最初真是十分開心,孟瑤表示,精裝修的項目讓她基本不用費力勞神,而且開發商還贈送了一個陽臺的面積和一臺洗衣機。但好景維持了大半年,孟瑤開始體會到,現實中的商住樓生活與偶像劇中的“白領公寓”大相徑庭。
“每天,我穿戴整齊準備上班時,遇到的卻是一群群西裝革履的年輕人從電梯里進進出出,一打聽才知道同層的幾套房子租給了公司辦公用,并且這些公司在樓道里貼上了各種廣告,顯示存在感。”不僅如此,孟瑤還表示,到她回家時,還經常趕上這些公司下班,一等電梯就要等很久,電梯門一開,烏泱泱的全是人。她恍然間覺得自己又在公司里上班,一點“家”該有的舒適和溫馨都沒有了。
然而,不滿的不僅僅是像孟瑤這樣的普通住戶,對于在商住樓里開辦公司的丁先生來說,同樣一肚子苦水。丁先生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他開辦的是一間廣告公司,買下的這套商住房是這一層里面積最大的,是套160平方米的大四居。這套房子被他改造成了一個會議室,兩個工作間和一個會客廳。由于還處于創業階段,為了節省費用,他和合伙人才聯合出資買下了這套房子,并改為公司所在地,他自己就生活在這里。雖然檔次上不如寫字樓,但一想到能同時解決家和公司這兩種需求,還是很劃算的。
但實際使用起來,辦公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鄰居們’經常提著菜籃子買菜、出門遛狗、穿著睡衣拖鞋在樓道內走來走去,給上門談生意的客戶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不少人懷疑我們是沒實力的‘皮包公司’,一次接觸后就沒了下文。不僅如此,鄰居也因為我們雇傭了幾名員工,平時有些吵鬧,經常發生矛盾,簡直是里外都受氣。”
此外,雖然不少商住樓都設計了亮麗的大堂,精致的裝修,但使用起來的不便利,讓很多人怨聲載道,尤其是商住項目的電梯,由于往來人員繁多,背景繁雜,電梯使用頻率過高,坐電梯擁擠、等候時間長,令不少長期居住的業主對此心存不滿。
商住樓生活成本高 不能買房落戶
在京城的商住樓中,40年或50年產權的公寓數量最多,這些項目不僅產權年限少,最關鍵的“缺陷”是不能進行落戶。許多商住樓位于位置較好的城區,周圍名校林立,但買房人想靠買這類房子落戶上學,卻是不可能的。
而且,多數商住樓都是商業用電、商業用水,電費、水費均高于民用電,大約要貴一半。
在北二環看上一處商住樓的王女士,原本被項目超低的價格吸引,60平方米的面積,只賣220萬元,單價僅合36000元,還精裝修……在一堆單價6萬元、7萬元的房源中,找到這套“便宜房”令王女士“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即付錢預定。
“我當天晚上就趕過去看了,這是一套大開間,房間朝北,室內就像酒店似的:一進門,左邊是一個衛生間,右邊是一個開放式的廚房,臺面上有電磁爐可以做飯。再往里走就是一張床和一個寫字臺了,空間顯得挺大的,一兩個人住肯定沒問題。”王女士表示。
但最后仔細了解,王女士才發現便宜的奧秘,這是一套商住樓,住進去之后,這個小區物業費每月每平方米3.5元,水費6.2元,電費1元,都比普通住宅高很多。
一年下來,高昂的使用費用,造成了許多買房人買得起,用不起的尷尬。
商住樓二手交易稅費高 增值落后住宅一大截
商住項目另一個被廣為詬病的就是在流通環節上的高交易稅費。一位中介門店負責人表示,目前商住房源交易成本相對普通住宅來說是非常高的。普通商品房滿五年后,營業稅是可以免交的,賣家只需交納契稅即可完成過戶。而商住樓則不同,無論多少年后出手,無論面積大小,都需要繳納3%的契稅,而差額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同樣也十分高昂,交易成本非常高。以一套200萬的商住樓為例,所有與住宅相同的稅都要交,而且還是按上限繳,比如5.6%的營業稅、溢價部分20%的個稅、3%的契稅。光這幾項就20多萬元了。此外,商住樓還有30%-60%的土地增值稅,也有十余萬元,加上中介費,一套200萬的商住房各項交易成本就有40萬元。
此外,鏈家地產的一位負責人也表示,雖然各大中介公司都在做商住樓的買賣,但卻并非主要業務,而且交易流通環節相對復雜,不少工作人員最頭疼的就是該項業務。首先,商住樓的使用年限問題。由于這種產品的使用年限是40年甚至更短,業主往往使用十幾年甚至幾年后出手,買方會擔心二三十年后有關部門如何處置商住樓盤;是不是補交土地出讓金?還是此類項目用地到期后房子會被收回?都不得而知。抱有此顧慮的買房人往往在購買商住樓時會表現得畏首畏尾,因此,商住二手房在房地產市場上一直“不溫不火”。
不僅如此,對于許多打算依靠投資商住樓獲取升值利益的買房人來說,商住樓這幾年的表現是令人失望的。與核心區的住宅項目動輒五六萬,甚至有的老房子也賣到八九萬不同,即便是在CBD,SOHO現代城、藍堡等位置很好的商住樓,售價也還在三至四萬元每平方米左右。
此外,商住房作為一項房地產投資產品,其回報率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如果商住房租不出去,那么高昂的物業費、水、電支出會讓人難以負擔,業內人士表示,商住物業的管理費用本身就比較高,如果長期閑置在手中,“養護費”較高。
本版文/本報記者 李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