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上午,在東風汽車公司,中共中央組織部干部五局局長毛定之宣布了一項重大決定:竺延風任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免去徐平董事長、黨委書記職務,另有任用。
近一周時間,一汽與東風互換掌門人的新聞已占據各大汽車媒體頭條。如果不出意外,徐平將前往長春,出任一汽集團董事長。
資料顯示,現年58歲的徐平1982年進入第二汽車制造廠,2010年成為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曾一手主導東風的“大自主”戰略,助力東風入股PSA,在商用車領域,還促成了東風與沃爾沃的合資,是東風汽車發展的大功臣。
一汽集團前任董事長竺延風被譽為汽車界的“少帥”,于1983年加入一汽,38歲成為一汽集團公司總經理和黨委書記,2012年升任中共吉林省委副書記,也為一汽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兩家巨象級企業互換領導人,對整個中國汽車產業鏈的影響可謂巨大。5月4日,東風集團、一汽旗下A股上市子公司東風汽車、一汽轎車分別在早盤收盤時漲停和上漲7.53%。其后續的影響將遠遠不止于這些。
對于此次換防的目的和著眼點,媒體已經進行了多方位解讀。有傳言稱,這或將是一汽與東風重組的前奏。更多的分析認為,此次兩位掌門人互換崗位,首先是基于反腐角度考慮。
前期任務:反腐“維穩”
從反腐角度看待此次換防顯得更加合理。高層互換是我國任命干部的重要方式,道理顯而易見,面對裙帶關系、利益鏈條的腐敗窩案,從內部提拔掌門人難以根治腐敗問題,通過互換高層,可以避免裙帶關系和利益糾葛,讓新任掌門人輕裝上陣,減少工作阻力。此前,移動通訊、石油、電力等行業都出現過高層互換的案例。再往前看,八大軍區負責人互換、省部級領導人互換崗位,也體現了這一思路。
竺延風與徐平互換崗位顯得合情合理。竺延風在一汽擔任總經理20多年,對汽車產業和一汽現有境況有充分的了解,但他顯然不能回到一汽,否則,舊有的人情關系或將阻礙工作的順利開展。徐平在東風土生土長,既了解汽車,又有掌控大汽車集團的經驗和不錯的職業履歷,更鑒于在一汽沒有利益糾葛,此時調任一汽主持工作可謂正合適。而竺延風多年的管理歷練,執掌東風也是水到渠成。
兩位大員互換的另一層意義則是穩定軍心。從去年至今,一汽和東風經歷了持續十個月的反腐整治工作,數十名高管被帶走,數百名員工受處分。隨著主管領導被查,舊有的運行規則行不通了,新的規則沒有建立起來,導致人心不穩,氣氛沉悶,很多管理者要么辭職,要么惶惑,要么迷茫。因此,兩大集團急需確定董事長人選,建立新秩序。
因此,兩大掌門人履新之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穩定軍心,建立清廉高效的運行機制,帶領企業重新進入良性高效的發展軌道。汽車資深分析師鐘師認為,東風是從一汽的根上嫁接出來的,兩家有特別的親緣,即便幾十年過后,兩家企業文化有了較大的差異,彼此認同、理解也要比無“血緣”的其他車企容易些。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認為,竺延風徐平互換崗位是大好事,兩位掌門人都是對汽車產業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的人。對于一汽和東風穩定隊伍、穩定軍心和企業發展都是好事。既有利于一汽和東風的發展,也有利于汽車產業的發展。
對于一汽與東風的重組,多方專家均持否定態度。鐘師認為,重組需要時機,需要一方爛到瀕臨虧損,揭不開鍋才能進行。如果雙方正常經營,出點腐敗問題,談不上重組。此外,雙方都是大企業,核心技術也沒多少,重組只是規模變大,水平還是一樣,沒有多少意義。
世界汽車發展史也說明,巨象級企業重組,成功的案例很少。通用汽車原來重組了十幾個品牌,后來破產了,賣出去多數品牌后,獲得了重生。福特也收購了很多品牌,后來把沃爾沃、捷豹路虎全賣了,回歸一個福特,日子才好起來。戴姆勒與克萊斯勒重組過,后來日子過不下去了,還是分開了。一汽與東風旗下各有數個合資公司,重組之艱難可想而知。
其實,雙方掌門人履新,建立清廉機制、穩定軍心只是前期任務,更重要的任務是發展自主品牌。2015年,中國車市步入低速增長的新常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曾總結了車企面臨的十大挑戰。在新常態的寒流中,兩位掌門人不僅要讓兩艘航母順利起航,更需要讓航母甲板上的自主品牌起飛。
竺延風:蕭規曹隨?
在杜絕腐敗、穩住軍心的前期任務完成后,發展自主品牌是兩大掌門人面臨的最大挑戰。尤其是在新常態的形勢下。但是,兩大集團發展自主品牌的思路不同,基礎條件也不同,因此,兩大掌門人面對新環境,發展自主品牌的思路也各有差異。竺延風來到東風,發展自主品牌的戰略可能是“蕭規曹隨”。
目前,東風旗下有東風風神、風度、風行、小康等品牌,雖然數目眾多,但具備品牌競爭力的卻很少,銷量也不溫不火。2014年,東風風神銷量僅為8萬輛。此外,核心技術匱乏也是東風的一大問題。
不過,面對技術缺失的現狀,徐平主導的東風汽車大自主戰略已經初現端倪。目前,東風汽車已經搭建起大自主框架,同時,東風成功入股PSA,雙方建立了戰略聯盟,為東風自主品牌今后的技術研發找到了國際支持。在商用車領域,東風引進沃爾沃,也為后續發展找到了方向與后盾。
以這些資源為平臺,徐平提出了“大自主、大協同”發展思路,旨在整合東風旗下自主品牌力量、資源打造大自主概念,打通東風各自主品牌之間、東風各合資公司之間,東風與PSA之間的研發、營銷平臺,實現技術、營銷等資源的共享和互補。
這一策略正在逐步展示出影響力。上海車展前剛剛上市的風神L60就是大協同戰略下的首款產品,整合了東風風神、神龍汽車、PSA三方的研發資源和營銷網絡,無論是研發模式,還是生產制造模式,都開創了自主品牌發展的新思路。
東風與PSA的聯盟是東風自主的最大助力。4月19日,東風集團與標致雪鐵龍集團簽署了聯合開發“全球模塊化平臺(CMP)”和設立“共同研發中心(DPCT)”項目。其中,CMP平臺規劃覆蓋B級和C級乘用車市場,雙方將投入近2億歐元,預計2018年~2020年,雙方陸續在此平臺面向全球投放上十個基本車型,平臺規模初步預計可達到千萬臺級別。CMP平臺將滿足東風集團和標致雪鐵龍集團2018年以后新產品技術需求和法規要求,提升雙方的平臺規模和產品全球競爭力。
雙方合作的共同研發中心的業務范圍將覆蓋產品的前期研究、造型、平臺技術、整車開發、動力總成、電子產品等新技術的研發,以及工業設計、項目管理、質量及全價值鏈的其它開發業務。共同研發中心將主要為神龍汽車公司、東風公司、標致雪鐵龍集團提供研發服務,有利于加強神龍汽車公司及兩個母公司的協同。
可以說,東風汽車的自主藍圖已經鋪開,各條戰線的拓展工作也穩步進行。對東風自主來說,接下來的發展需要時間與持續的踐行,這與竺延風發展自主品牌“厚積薄發”的思路異曲同工。對于竺延風來說,執掌東風汽車后,沿著“大自主大協同戰略”發展下去,讓這一戰略開花結果,應該是東風汽車發展自主品牌的最好選擇。
徐平:改弦更張?
相比東風自主而言,一汽自主品牌的生存壓力更大。一汽擁有夏利、奔騰、歐朗、紅旗四個乘用車自主品牌,目前,四個品牌的銷量狀況均不太理想,去年,一汽的奔騰、夏利都出現大幅下滑。其中,奔騰B90銷量為3951輛,同比下滑47.15%;夏利全年同比下滑44.79%,紅旗銷量更為慘淡,歐朗品牌基本淡出消費者視野。此外,一汽自主的發展戰略也不夠清晰,這給徐平提出了嚴峻的考驗,也是其任期內的重大工作內容。
一汽自主被長期詬病的一個問題是,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收效甚微。2008年,一汽原掌門人徐建一啟動“紅旗復興計劃”,要“不顧一切干自主”,但上百億的投入并沒有帶來預想的效果。一汽技術研發中心每年投入研發資金十幾億元,但研發成果也比不上其他自主車企。
一汽自主也面臨品牌多、品牌力不強的問題。天津一汽曾是暢銷的國民車品牌,但在合資車企價格下探的進程中,品牌力日漸衰弱;紅旗品牌雖然一直在努力,但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節奏。奔騰是一汽做得最好的品牌,但后續發展力比不上競爭對手。歐朗是一汽做得最差的品牌,倉促上陣,目前基本銷聲匿跡。
這些問題背后的根源是,一汽自主目前尚未建立起系統的研發體系或后續的技術支持,自主造血能力太弱,缺少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后續開發能力,導致新產品“斷頓”,沒有競爭力。環顧汽車界,自主品牌的代表長安汽車建立了五國九地研發體系,上汽借力通用大力搞自主研發,發布了領先的動力總成“芯動戰略”研發體系,在傳統燃油和新能源領域都提前布好了局。廣汽、北汽也各展所長,為自主品牌的后續發展找到了動力源。
但一汽自主的研發體系在哪里?迄今為止,其研發體系還沒有系統化,更沒有實現全球化。一汽自主的產品研發更多基于國外品牌的平臺,這樣做的最大問題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產品特點缺乏連續性,也不容易形成品牌基因和家族血統。
徐平履新后,面臨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梳理一汽自主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清晰的定位和發展道路。同時,打造一汽自主的研發體系,真正提升一汽自主的后續造血能力。在車市新常態下,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結構調整、增速下滑、競爭加劇等挑戰,一汽發展自主尤顯任重道遠。這對于一直待在東風汽車的徐平來說,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工作。
因此,徐平或許會改弦更張,新開一局棋,重新確定一汽自主品牌的定位,該留的留,該去的去,該聯合的聯合,該重組的重組,為一汽自主搭建起富有競爭力的發展框架。而走出去,外引內聯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應該是徐平的拿手好戲。
這一點被眾多業內人士看好。鐘師認為,兩家曾經的掌門人交叉管理,可把彼此間的相對優勢進行互補,尤其是東風,可以反哺給一汽一些新的企業文化理念。比如,與國內外合作伙伴平等合作、利益分享,與外界進行開放交流,提升經營透明度,依靠國際合作籌謀國內布局等。記者 馬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