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2012年2月,成都正式提出打造“百里城市中軸”的宏大構想。時隔3年,城市中軸線對于成都的意義,已從一條交通要道,躍升成為城市的龍骨和脊梁,推動著成都的建城格局由延續千年的“單中心”向“雙中心”轉變,為城市未來發展打開廣闊大門。今日起,不妨讓我們從中軸線這個獨特的視覺支點出發,來審視整座城市的新格局與新變化,來觀察這座城市的現在與未來。
天府立交,天府國際金融中心、成都高新孵化園、世紀城新會展中心、天府軟件園……
這是一條經濟軸
東風渠、錦江、沙河、“生態之腎”興隆湖、鹿溪河生態區……
這是一條生態軸
成都博物館、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美術館、四川科技館……
這是一條文化軸
四川科技館、錦江賓館、華西壩……使城市有著最優美的空間品質
這是一條景觀軸
成都的城市中軸線
從7米寬街道到一座城市的脊梁
追溯“百里城市中軸線”的發展歷史,里面其實暗含了一座城市的城建史,“從幾十年前的‘人民南路’到如今的‘百里城市中軸線’,里面有著幾代人的努力,也與歷史原因分不開。”市規劃局專家告訴成都商報記者。
明代:首次確定軸線
明代蜀王府時代,就誕生了成都第一條城市軸線,并首次確定為正南北的軸線?!八芏蹋痰酱蟾诺浇裉旒t照壁的位置?!笔幸巹澗謱<艺f,今天看到的南河,在當時基本上就是城的邊緣。
1958年:人民路“破局”
后來修的人民南路,就要回溯到上世紀50年代末去了。從規劃上講南達火車南站,北至火車北站。人民南路對應的火車南站,是一個標準的丁字路,用這樣一座建筑來收城市最主要道路的尾,人民南路的定位也由此確定了成都最早的城市結構。
米建書,1953年時任成都市市長,主持制定了成都市的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其中一項重要的工程,就是打通貫穿城市南北的人民路。1958年,人民路正式開建,由此拉開了這條中軸線貫穿南北的序幕。
在不少老城建人記憶中,人民南路從誕生之初就充滿“霸氣”,大膽地把華西壩一分為二,“應該感謝李劼人、米建書,如果不是他們,人民南路也許只是成都一條7米寬的普通街道,一個加長版的春熙路?!币巹澗謱<艺f。
在當時,到底路該修多寬是爭論的焦點。米建書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你們現在嫌路修寬了,也許再過幾年后人們會說,這路修得太窄了呢?!钡缆返膶挾扔筛笔虚L李劼人先生親自設定,甚至參照了巴黎凱旋門前香榭麗舍大街的標準和規模。
2012年:百里城市中軸
2012年2月,成都正式提出了打造“百里城市中軸”的宏大構想———以天府廣場為中心,將原來局限于主城區的城市中軸線沿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南北延伸、貫穿全域,準備打通一條北接德陽、南連眉山,全長80公里、路幅寬達80米、兩側各配置50米綠帶的城市中軸線。
“短短50多年時間,近現代成都城市尺度上一下子就把南北方向的軸線,即當時的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從過去南河以內很短一段,拓展到很鮮明的城市空間特征上去了。”規劃專家如此感慨。
“脊梁”進化史
一個優秀的城市,無不有其獨特的城市中軸線。在城市中軸線那些巍峨壯美的建筑與景觀上,可以發現城市發展的脈絡,也能探究城市的前世今生。
明代到紅照壁
明代蜀王府時代,就誕生了成都第一條城市軸線,并首次確定為正南北的軸線。它很短,短到大概到今天紅照壁的位置。
上世紀50年代
人民南路
后來修的人民南路,就要回溯到上世紀50年代末去了。從規劃上講南達火車南站,北至火車北站。
2012年規劃
北接德陽 南連眉山
2012年2月,成都正式提出了打造“百里城市中軸”的宏大構想———以天府廣場為中心,將原來局限于主城區的城市中軸線沿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南北延伸、貫穿全域,準備打通一條北接德陽、南連眉山,全長80公里、路幅寬達80米、兩側各配置50米綠帶的城市中軸線。按照規劃,中軸線將聚集一批地標性建筑、一批高端服務業項目,既是景觀軸,也是經濟軸、文化軸和生態軸。
從1958年人民路開工至今,人民南路恰好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它也正逐漸從一條七米寬的普通街道,演變為一條貫穿城市南北、全長80公里、路幅達80米的“百里城市中軸線”;從一條路,上升為一座城市的龍骨和脊梁,為城市未來發展打開廣闊大門。
“在國內特大城市中,它可以成為一條非常獨特、規模最長的中軸線,而賦予它更多價值和生命,也能讓它真正成為城市的脊梁,成為帶動城市發展的中樞?!背啥际薪ㄎ嚓P負責人表示。
成都商報記者 辜波
格局變
推動延續千年的城市結構
“百里城市中軸”的概念,誕生于2012年2月的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成都首次提出以天府廣場為中心,沿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南北延伸,形成一條北接德陽、南連眉山,全長80公里、路幅達80米、兩側各配置50米綠帶的城市中軸線,并提出將沿中軸線規劃建設一批地標性建筑,集聚一批高端服務業項目。
比照一些國際大都會城市,它們大都有自己的城市中軸線,如香榭麗舍大道是巴黎的中軸線,它連接著盧浮宮和拉德芳斯;華盛頓的中軸線串起林肯紀念堂、白宮和國會山,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按照規劃,天府大道全線將一躍成為國內特大城市中規模最長的中軸線,其規劃長度甚至在世界上也首屈一指。
“百里城市中軸”的建設推進,也讓成都的城市結構一夜之間發生轉變。“以前成都是以圍繞天府廣場為點畫了一個圓,現在是圍繞天府廣場和創新研發區的成都科技城為中心,兩個支點一個線,畫了一個橢圓?!背啥际幸巹澗重撠熑藦堈t雙手比劃了一下,“我們的城市形態,現在看上去就像一個‘啞鈴’?!?/p>
“啞鈴”的比喻顯得如此貼切。攤開地圖一看,因為這條中軸線,它也使由中心城和天府新區構成的成都,成為一個帶狀結構的城市。兩頭連接的分別是兩個中心,而每個中心都是城市的一核。以前是外環以內的老城區,輻射帶動周邊區縣的發展;未來就是雙核共興,由雙核來帶動周邊城市發展。
在張正紅看來,這會對成都的城市結構進行顛覆性的變化,也會顛覆大家對這座城市的認識,“以前說進城,就是天府廣場、春熙路;10年后到成都,別人會問,你是去老成都還是新成都?!?/p>
視野變
一座城市的龍骨和脊梁
天府大道南延線確定分為三期打造。如今,一期已經竣工通車,二三期仍在進行局部建設。上月底,成都商報記者驅車從天府廣場出發,一路向南試跑“百里城市中軸”南段。
許多開車跑過一期的市民,對道路的高標準贊不絕口:寬闊筆直的雙向8車道、限速80公里/小時,兩側堆坡造景的綠化帶,刻意將山坡褐色嶙峋的石頭露出來,展示原有地貌特征……顯示出天府大道的恢弘大氣。
往南抵達興隆湖生態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施工現場,沿旁邊的臨時車道繼續向前探尋,20多分鐘后,綠化帶、分道線、限速標志牌等漸漸消失,路面上施工人員和機械設備增多,天府大道南延線三期工程仍在施工,再往前便是仁壽視高鎮。
預計這條全長27公里的天府大道南延線,今年10月份全線貫通。有人為此算了一筆“時間賬”,一旦中軸線全線通車,屆時從成都前往簡陽仁壽縣,車程將縮短三分之一。
從交通層面來說,這是中軸線最直觀的價值和作用。但張正紅并不這樣簡單認為?!叭绻皇沁@樣看待中軸線,那只看到了它作為一個物理、地理上的作用,實際上它還應該承載更多的意義?!?/p>
按照之前的設計規劃,中軸線既然作為一座城市的龍骨和脊梁,體現的是長遠發展的布局和大氣開闊的視野。這條中軸線不僅僅是一條路,它既是高端產業聚集的發展帶,也是城市高端功能的聚集帶,是城市最主要、最重要的景觀帶,是一些重大標志性建筑、重大綜合體的密集布局帶,還是體現成都現代文明與傳統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的主文脈。
內涵變
真正成為帶動發展的中樞
中軸線的定義由此更加清晰:它不僅僅是物理、地理上的中軸,同時也是雙核城市的經濟、產業、交通、景觀的中軸,成為聚焦高端要素的重要載體,也便于城市沿中軸規劃布局公共配套、基礎設施。
在規劃中,成都沿中軸線規劃建設了一批地標性建筑、集聚一批高端服務業項目。如今沿著中軸線往南探尋,最不能忽視的就是它在兩側區域的發展,整合了成都的核心商業區,串連了府南河工程。此外作為成都最重要的文教區,它集合了成都最先進的醫院,最好的學校。同時,它還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產業區……
軸心的作用早已呈現出來。如果你開車過天府立交,迎面而來的天府國際金融中心、成都高新孵化園、世紀城新會展中心、天府軟件園等,讓城市更加現代而立體———這是一條經濟軸。
沿途我們還看到了東風渠、錦江、沙河等流淌而過,在天府大道南延線左側,我們還目睹了距離中心城最近的一個人工湖泊、目前已初具規模的天府新區“生態之腎”興隆湖、鹿溪河生態區———這讓它又看起來是生態軸。
而且,它也確實是一條文化軸,諸如成都博物館、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美術館、四川科技館等,聚集在中軸線周圍,讓中心軸充滿了濃濃的文化色彩。四川科技館、錦江賓館、華西壩……則賦予它作為景觀軸的作用,使它有著最優美的空間品質,包括中西合璧的建筑和園林藝術,濃重的歷史積淀,使它成為成都文化的象征。
專/家/談
中軸線是城市生長的“骨架”
城市從小到大的生長,必須要有骨架,中軸線承擔了這個功能。它可能是道路、軌道交通或者河流,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例如日本東京的地下網絡交通,其清晰的脈絡就屬于一種體驗式的、肉眼看不出來的中軸線。城市中軸線跟著城市一起生長、延伸,能夠將老城區與新城有機聯系起來,形成新的穩定格局。國內中軸線的特點就是“虛實結合,文化意義更重”,同時具有一種可參與性,使市民都可以參與到附近的綠道、公園、景觀等中來。
北大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呂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