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這兩天,不少人發現,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條“堅持販賣兒童判死刑”的鏈接刷屏了,隨之而來的,是關于人販子是否應該一律“死刑”的全民大爭論,支持的人認為,拐賣兒童帶來的傷害難以平復,只有重罰才能徹底杜絕;反對的人則認為:一律死刑可能并不利于被拐賣兒童的解救。
可以說正反兩方的交鋒非常激烈。但是,就在大家為“拐賣兒童”究竟如何定罪量刑吵得不可開交之時,有眼尖的網友指出,這場全民大討論的背后,不過是一家婚戀網站的營銷行為。
那么是哪家公司策劃了這場病毒式傳播呢?借公眾關切的熱點話題來實現營銷目的,是否恰當?
前幾天開始,劉女士的家庭微信群里,成員們圍繞著一條微信鏈接,爭論得不可開交,起因就是一條內容為“我是來自哪**的**,是第**位堅持販賣兒童判死刑的人,請接力”,劉女士,是支持“販賣兒童一律判死刑”的代表。
劉女士:對家庭傷害太大了,對這個孩子本身傷害也太大了,因為我們在平常看到很多那些小孩被迫在街上賣藝,還有身上手腳殘廢,祈禱,他們的人生被毀掉了,我支持死刑。
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在經過幾百萬的接力之后,一大批認為不能一刀切的文章又將微信朋友圈刷屏,例如有法學專家指出,一律死刑有違法治精神:“刑法中已經明確規定拐賣兒童情節特別嚴重的可判死刑,司法實踐中也不乏此類案例”,“一律死刑對于被拐賣兒童的解救可能不利、甚至將買賣價格變得更高從而讓人販子繼續鋌而走險”等等。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也通過微博發表自己的觀點:“依法從嚴懲處人販子、買方應定罪、家長看護好孩子,加強防范……”
不過,在大家遠沒能達成一致時候,6月16號,網友“契約”通過公眾號發表文章《在朋友圈接力堅持販賣兒童判死刑,那只是在幫別人賺錢》,在網友“契約”提供的截圖上,活動頁面下方寫有“感謝珍愛網友情支持”的字樣,點擊進去提取鏈接,發現是珍愛網的注冊推廣鏈接,分析說:“這也就是說,珍愛網在花錢買注冊用戶,這是他們的其中一條廣告鏈接。上面的紅色字體代表著這條廣告的唯一ID,通過這個ID注冊的用戶,珍愛網都要為此付費。”
珍愛網從中獲利可能會是多少?網友“契約”算了一筆賬,如果有100w人承諾,珍愛網省去的推廣費用差不多是12.5萬元。
在分析出來不久之后,再次點擊“拐賣兒童一律死刑” 接力鏈接,發現已經無法打開,珍愛網工作人員說,活動的確與珍愛網有關系。
工作人員:我們也沒想到發起一個這樣的事情,后續的影響會這么大。
在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博士劉波看來,之所以話題會在短時間內引爆,與其借助的內容有關。
劉波:我覺得這是社交媒體的屬性本身帶來的一個問題。社交媒體的傳播已經脫離了這種傳統的人際關系的差序的傳播,社交媒體現在是一種混播,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社交平臺都是交叉性的,不論出發點是什么,它引爆的點是全民關注的,販賣人口的量刑本身就有引爆的價值。
不過,在劉波看來,這樣做法從關注度上來看可能是成功的,但從道德層面上來說,并不十分能站住腳。
劉波:借別人對重大問題的關注延伸,從營銷的角度來說無可厚非,但它只能說在經濟效益上或者說在關注率上轉化率上會很好,但是一旦被發現以后,從道德層面、專業層面會失掉很多的分數。實際上我認為確實很少有人會因為關注拐賣人口而注冊,我覺得它的廣告效果是非常低的。
珍愛網市場部一位姓劉的工作人員今天下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質疑到來之后,珍愛網主動撤掉了活動頁面。通過這個活動來注冊成為會員的比例,確實不高。
工作人員:這是我們工作人員的一個失誤,本來他是做市場推廣的工作,然后他用了一個模板做了,其實沒什么效果,這個是一個關注販賣兒童的事件,我們針對的人群是單身的,轉這個事情的基本都是爸爸媽媽。
她同時表示,就該事件造成的困擾,表示歉意,希望大家能夠將目光重新聚焦到懲治“販賣兒童”。
工作人員:關于“支持販賣兒童應判死刑”的熱點傳播,珍愛網員工也保持了積極參與和關注,個別員工因為自身對話題的熱忱,未經批準擅自啟動了營銷行為,對于這一并不符合公司價值觀的個人行為,珍愛網發現后第一時間進行修正,對于相關員工的失職進行嚴肅處理。對于該事件所造成的困擾,我們致以真誠歉意。日后我們必定在關注社會熱點事件的同時, 嚴守企業的社會責任, 為社會傳遞正能量。
這樣的結果多少讓人有點大跌眼鏡。打擊拐賣兒童,怎么就能跟婚戀網站扯上關系呢?在移動互聯網無所不在的時代,企業營銷可以說是更便捷、更容易;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脫穎而出吸引眼球,企業的營銷創意也越來越劍走偏鋒,出其不意了。在他們看來,只要是創造了一個話題大肆傳播引發了全民的關注與討論,目的也就達到了。
不過正如剛才的報道中所說:企業的營銷,不能只停留在“掙眼球”的層面上,如何在遵從大眾道德標準之下,更加健康理性參與社會熱點話題,是企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記者周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