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隨著樓市“限購”、“限貸”、“限價”等政策的逐步退出,昨天又有消息說,已實施多年的外資購房的“限外令”,也有可能退出樓市?!跋尥饬睢钡降资窃趺椿厥??如果退出,又會給樓市帶來怎樣的影響?
“限外令”的來龍去脈
我們先來說說這“限外令”的來龍去脈。在2006年和2010年,住建部聯(lián)合外匯管理局曾兩次出臺過“限外”政策。規(guī)定境外個人在境內只能購買一套用于自住的住房;境外機構只能在注冊城市購買辦公所需的非住宅房屋。由于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房地產被境外投資者視作保值、升值的投資目標而被炒作,同時,國際市場看好人民幣持續(xù)升值,大量熱錢不斷涌入,造成了我國房價多年持續(xù)性暴漲。因此“限外令”一直較為嚴格。
“限外令”已有松動,取消或放松“遲早的事”
如今中國的樓市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家統(tǒng)計局昨天發(fā)布了一月一度的樓市數(shù)據(jù),5月份除了一線城市房價有所復蘇外,大部分三線城市房價仍然下降。在這樣的樓市大背景下,有媒體引述相關業(yè)內人士的話說,目前監(jiān)管層正考慮取消“限外令”,即放開外資購買中國樓市。對此,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取消或放松樓市“限外令”已是大勢所趨,“遲早的事”:
張大偉:因為從全國來看,樓市已經不是過去那種瘋狂上漲的環(huán)境,所以從政策預期來看肯定會取消。而且從今年兩會總理的講話中也能聽到一些內容。實際中的話,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也需要一些新鮮的購買力。
其實,“限外令”實際上已經在寬松。早在今年3月,國家發(fā)改委與商務部就在最新版的“限制外商投資產業(yè)目錄”中,刪除了之前針對外商投資房地產的全部限制類條款。
而一些地方“限外令”已經有了實際的松動。5月6號,廣東省江門市宣布,取消實施了3年多的購房“限外”政策,以加快消化當?shù)貥鞘袔齑妗M瑫r,深圳從5月份開始,已經悄然放松對外資購房的限制。就算在“限外令”執(zhí)行嚴格的北京,一些高端樓盤也已將目光瞄上了外國人,在購買限制上也盡量幫助簡化手續(xù)、解決一部分受限條件。
北京萬柳書院售樓處工作人員:外籍人員只要開一些證明就可以了,然后在北京待夠一年??梢韵冗^來看一下,我們有一個專門的涉外客戶購買信息表,他按照信息表上面的內容提供一些資料就可以了,這個挺便捷,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跟普通的買房一樣。
“限外令”放開也不買 外籍人士為何這樣說?
回想2007年前后,北京樓市迅速升溫,不少外資購房者都會一次性購買兩到三套,甚至更多。有分析就認為,北京樓市那一年的暴漲,與當時大批外資涌入不無關系。那么,在目前購房限制如果放開的話,外國人會不會在中國大舉購房呢?經濟之聲記者昨晚采訪了多位在中國工作生活的外國人,他們都認為目前中國的房價太貴:
美國人肯尼:北京的房價現(xiàn)在也不便宜,我雖然是外國人,可工資對比房價還是非常的貴,不一定買得起,(就算取消限制)也得慎重的考慮是否該做這樣子的投資。
某日企駐華工作人員渡步先生:中國的房價已經到了過于高的地步了,比如說北京、上海那邊的房價比東京還貴,性價比太差,所以我不想買。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也認為,現(xiàn)在的市場局面已經和10年前差別很大,由于外資購房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幾個熱點二線城市,而現(xiàn)在這類城市的房價已經很高,短期內升值空間小,投資回報率在降低,此外美元在升值走強,這些因素都表明,即使‘限外令’放開也不會出現(xiàn)大規(guī)模外資買房。
楊紅旭:第一,目前人民幣升值的步調在放慢,使得很多境外資金在中國買房子的話失去了有一半意義,因為升值快就可以通過房地產來套取匯差,人民幣升值步調放慢的話匯差就很小了。第二,目前中國樓市已經不再是暴利時代了,單靠房價本身上漲的牟利空間也小了。這兩個因素變化之后,外資在中國大量投資房產的需求和動力就不存在了。
取消“限外令” 其實沒啥大不了
此外,也有人擔憂,中國放開外資進來炒房后,是否會引發(fā)類似日本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問題,當時日元升值,外資進場炒高房價后撤出,引發(fā)了日本樓市雪崩。楊紅旭認為,對于這種擔心沒有必要。首先目前并不會出現(xiàn)外資大規(guī)模在中國買房的可能性,沒有買入,自然不會有炒高拋售。其次就算是萬一樓市出現(xiàn)波動,外資也不可能很快跑掉:
楊紅旭:就算是中國的經濟、樓市發(fā)生了大幅的降溫,像歷史上97年的泰國、89年的日本,外匯資金也很難很快的兌現(xiàn)撤除,因為中國對于資本的流動是有管制的,沒有完全放開。
由此看來,如果取消“限外令”,對全國樓市并不會產生大的影響。有分析認為,限外政策放松與否,主要仍是為了引導預期。“限外令”也許將會和“限購”、“限貸”、“限價”的政策調整一起形成穩(wěn)定樓市的合力。(記者汪威 實習記者何佳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