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間告別庫存危機可能連開發商自己全始料未及。與樓市成交火速上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線城市土地供應量在上半年出現了大幅下滑,而且幅度令人咋舌,未來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或許在下半年就將顯現。
地市降溫
土地市場的降溫并不是表現在價格上而是數量上。
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等全國十大重點城市合計土地出讓金為2549.8億元,而這一數值比2014年同期的4852.99億元下調幅度達到了47.5%。
從不同城市看,一線城市除上海外,土地市場成交額下調明顯,其中北京同比跌幅達到了46.2%,深圳跌幅達到了80%、廣州跌幅也達到了61%。
“雖然出讓土地大部分成交溢價率非常高,但因為掛牌土地明顯減少,造成了土地市場的人為降溫。不過數量的減少讓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的地價不斷上漲,地王頻繁出現。”中原地產研究總監張大偉表示。
據了解,包括北京、上海、廣州等在內的14個城市的開發邊界劃定工作將于今年完成,開發邊界將作為城市發展的剛性約定,不得超越界限盲目擴張
同時市場明顯分化,從全國樓市看,市場已經嚴重分化,一二線城市雖然也處于調整中,但需求基礎依然龐大,從2014年四季度以來的市場看,明顯一二線城市快速復蘇。
三四線城市天量庫存積壓。一二線城市聚集了過多的資源,需求集中,而供給和存量相比需求都短缺。所以在目前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一二線城市房價易漲難跌。
北京領頭
在“3·30”新政的影響下,北京樓市持續升溫,但是與樓市形成“冰火兩重天”局面的北京地市卻持續斷頓超過一個月。
5月5日北京密云縣十里堡鎮地塊以7.25億元成交之后,連續一個月內,北京市都無新地掛牌拍賣,直到5月28日,北京市國土資源局網站掛出一塊位于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的住宅地塊,該地塊將于6月17日正式掛牌競價,暫時緩解北京土地供應“青黃不接”的局面。
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6月15日,北京市土地成交總計33宗,其中住宅用地13宗,商業、辦公用地15宗,工業用地5宗;建筑用地面積200.27萬平方米,成交土地均價29926平方米,土地出讓金共計599.64億元。
這是北京上半年截止到6月15日的土地市場成交剪影,不難看出,整個2015年上半年土地成交量呈大幅銳減趨勢,根據數據統計分析,土地成交宗地數量同比下降62.9%,建筑用地面積相比2014年下降67.1%,土地出讓金額同比下降46.2%。
據了解,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由于2015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住宅用地1200公頃,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450公頃、商品住宅750公頃。同比2014年,北京2015年住宅用地供應計劃減少了27%、商品住宅用地減少了25%。
樓市升溫
與地市不同,最近樓市升溫明顯。截止到6月22日,54個城市合計住宅簽約高達18.56萬套,合計環比上月同期上漲5.5%,其中漲幅最明顯的是一線城市,漲幅高達9.6%,市場分化明顯,其中一線與二線成交量明顯上漲,三線城市則出現了8.1%的下調,整體市場的不均衡依然非常明顯。
一二線好轉,導致銷售額率先好轉,但三四線依然未明顯好轉。特別是目前的銷售數據中,銷售額數據率先上漲,而銷售面積漲幅并不同步,這主要是因為一二線因為相對高價,這部分率先占比提高,導致了市場數據好轉,而這完全是因為政策刺激導致。
未來一二線不太可能支撐全國房地產市場全面上漲。房地產市場分化已經導致政策刺激效果分化。這種隱憂會導致未來政策刺激效果集中體現在一二線城市,而三四線則越來越差。一二線價格暴漲也會導致后續經濟出現大問題。另外包括房地產的投資額數據也未好轉。
北京商報記者 賴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