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著賺錢的房地產想要轉型似乎并不容易。恒大地產近來在醫療板塊動作頻頻,先后投資社區醫療及美容行業;與恒大多元布局不同,日前綠景地產投身醫療產業的同時,徹底告別地產行業。據不完全統計,此前已有華業、萬科、綠城、恒大等眾多企業投身或計劃投資醫療領域。
房企爭先掘金醫療板塊
在房地產“新常態”中,繼投身礦業之后,“去房轉醫”正在成為一股房企轉型的新潮流。
6月23日,投資20億元的恒大原辰醫學美容醫院正式開門迎客,成為恒大健康旗下醫學美容及抗衰老板塊首家正式落地的醫院。據悉,恒大集團還將不斷加大整形醫院的鋪設力度。幾天前,恒大互聯網社區醫院已在廣州正式亮相。
與恒大布局醫療板塊不同,綠景控股的轉型堪稱徹底。6月11日,綠景控股發布公告,以1402萬元轉讓某項目公司股權,由此該公司再無其他項目,也無任何土地儲備。
隨后的6月23日,綠景披露定增事項進展,公司全資子公司廣州市明安醫療投資有限公司近日分別就湛江市兒童醫院新建項目、“醫院數字營銷”規劃、“互聯網+”醫院服務規劃簽署三個戰略合作協議。
業績堪憂斷臂求生
“行業劇變,中小房企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與其艱難掙扎,不如斷臂求生,獨辟蹊徑。”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房企轉型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統計顯示,已有41家房企或正在轉型,其中涉及醫療方面的企業數目最多,達到13家。恒大、陽光城、萬科、綠城、華業等房企也積極投身醫療行業。
日益下滑的凈利潤,是開發商轉型,甚至放棄房地產業務的原因之一。以綠景控股為例,其2014年公司年報顯示,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116.2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0.77%,但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僅為326.28萬元,同比下滑-53.18%。
根據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監測,2009年底滬深兩地涉及房地產業務的上市公司有303家,約占滬深上市公司總數的18%。而到了2014年,滬深涉及房地產業務的上市公司則不足200家,五年間,有超過100家A股涉房企業退出房地產業務。
“企業大多不是主動退出地產業務。”業內專家分析,中小房企在行業集中度日趨明顯的背景下,在資金、土地上都處于明顯劣勢,退出行業實為無奈之舉。
房企轉型醫療有優勢
業內人士表示,與地產行業面臨的困境相比,醫療產業正面臨新的機遇。
去年4月,由國家發改委、衛計委、人社部聯合發出《關于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鼓勵社會辦醫,以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加快進入醫療衛生領域。
“醫療行業具備毛利率高、現金流充沛等諸多優勢。”專家表示,醫療市場前景看好,可能成為企業獲得融資的新渠道。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則表示,相對于寫字樓,醫院的租金穩定,租約更長,是吸引房地產的優勢。此外,醫療行業和地產關聯度很高,尤其是社區醫院對于擁有眾多的社區的開發商而言,更具備先天轉型優勢。
廣闊的市場需求也是房企投身醫療產業重要原因之一。以恒大為例,按照規劃其健康板塊將依托恒大集團全國規模第一的社區資源(170多個城市400多個社區,370萬業主,每年新增70萬-80萬人),為社區業主提供健康增值服務。同時,還將覆蓋恒大社區及周邊,服務人群數千萬。北京商報記者 董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