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坤軍
這段時間,濱江房產一直占據杭州樓市的頭條。6月25日濱江·東方海岸首開3小時勁銷9成,在錢塘江南岸也掀起的“濱江”風暴。剛剛千人搶房的熱潮還未褪去,7月4日,東方海岸的簽約大潮又如期到來。
7月6日,濱江·華家池項目首次開盤。這幾乎是個被旺銷的樓盤,因為其一出世,就成為萬人關注的對象。濱江華家池首批共224套房源,主力戶型125-188平方米,其中14號樓均價46000元/平方米、1號樓均價48000元/平方米、2號樓均價50000元/平方米。據開發商數據,截至下午2點,簽約92套,總金額愈7個億。
而在此前剛剛出爐的杭州樓市上半年榜單中,我們甚至看到了更多的面孔。綠城、大家、順發和宋都等,都一一在上。綠城和濱江還分列前兩位。就連印象中,已經多年沒上榜的宋都,也以逾15億元的總銷售額排名榜單的第9位。
這樣的變化很有意思。過往幾年,杭州樓市基本已成外來房企的天下,市場上叫得出一點名字的房企,大多來到杭州。這也被視為本土房企式微而外來房企崛起的一個象征。上半年的姿態表明,市場遠不是這樣。綜觀這些到來的房企,卻鮮有幾家能在杭州市場賺到錢,更遑論打出自己的品牌。這一方面源于這些房企進入杭州的時機不對;另一方面也與這些房企在開發層面的水土不服有很大關聯。反倒是本土品牌,因著長年的耕耘,以及在產品美譽度方面的延續,而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以久違榜單的宋都為例,宋都·東郡國際和宋都·晨光國際,雙雙進入主城區銷售套數排行榜的前十。在此榜單中,也只有宋都一家有兩個項目排名前十,這一數字甚至超越了綠城、萬科等行業翹楚。宋都這些年一直契合市場主流,以開發適銷對路的主力盤為主。這類項目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客群廣泛,市場接受面大,同時去化速度快,有利于資金的快速回轉。從現在看,宋都的這一策略非常見效。
就全國范圍看,杭州的樓市已成為一個獨特的現象。在全國很多城市,萬科、恒大、龍湖、中海、保利、綠地,甚至招商、金地、碧桂園、世茂等,因著其全國性的布局,與全國性的品牌,能在進入的城市,仰仗其充沛的資金實力和成熟的開發技法,瞬間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有競爭力的開發商,在新進城市很快立足的同時,還能深耕,并且最終成功俘虜大批購房者。雖然這些城市也有地方性的房企品牌,但大多沒有抵抗的能力。杭州的特別之處在于,以產品主義起家的杭州房企,在產品層面留給了購房者太深的印象。全國性的房產大鱷來到這座城市后,發現他們在很多城市開發營運的經驗,在這座城市并不能復制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座城的很多購房者,會將他們的產品與本土房企的產品進行比較,并最終否定。
大家、順發、宋都為代表的房企,這些年無論在產品氛圍營造,還是在銷售手法創新方面,可能都不如外來房企那么會講故事,但其實打實的做事風格,卻仍獲得市場的認可。樓市的演變有幾個階段,從最初的唯房子是論;到后來的注重配套和服務;再到后來的服務和配套甚至喧兵奪主。等到服務、配套過剩,或者均衡化后,購房者反過頭來再來考量房子本身。而到了第四個階段,顯然本土房企的品牌和腳踏實地地做派,更能打動人心。而這也是為什么,本土房企在一些硬碰硬的區域,能壓制外來房企的原因所在。
房地產已告別眾神狂歡的年代,行業的洗牌正在加劇,這也是整個行業目前茫然所在。如何契合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洞悉時代的消費變化,才是根本的取勝之道。從表面上,宋都、大家、順發等都缺席過那個激進時代的激進擴張,但從本質上而言,恰恰是其的洞若觀火,使得它避免了淪為時代的炮灰,并且強勢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