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耿諾)洗衣服、洗澡后的“灰水”,將在小區集中收集、處理,變成中水后返回家家戶戶用于沖廁。這種循環利用技術,將率先用于北京的保障房小區。昨日晚間,市住建委發布《關于印發〈北京市保障性住房模塊化戶內中水集成系統應用技術導則(2015年版)〉的通知》,鼓勵在保障性住房推廣使用模塊化戶內中水集成系統技術,促進再生水循環利用。如果按戶均3人計算,應用這一技術后,每年每戶將節約40噸水,相當于省下三成的正常生活用水。
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說,北京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資源量只有全國水平的八分之一、世界水平的三十分之一,每年水資源缺口達到15億立方米,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北京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
之所以開始打居住小區、住宅樓的“主意”,是因為小區污水再生利用、建筑中水利用是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模式。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污水再生利用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市政污水再生利用,將污水處理廠的出水進行深度處理后加以利用,適用于工業、市政雜用、綠化澆灑和生態補水等方面。二是小區污水再生利用,將小區內的生活污水收集起來處理后加以利用。三是建筑中水利用,將居民自家洗衣、洗浴和生活雜用等污染較輕的“灰水”收集并經適當物理過濾和消毒處理后,循序用于沖廁。
按照《導則》,自2018年起,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北京市2萬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房,都應安裝建筑中水設施,并積極推動其它新建住房安裝建筑中水設施。各家各戶的中水,將進入各家的中水集中系統,經過處理后返回各家的馬桶儲水設備里。相關負責人說,這首先解決了居民的心理障礙,自家用自家的中水,操作也相對簡單。同時,這些只有少量污垢的“灰水”處理成本比較低,用簡單的物理方法就能過濾,再經過消毒就可以循環再利用。據測算,使用中水之后,每戶家庭每月的運行成本3元左右,每月還可以省出10多元水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