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余勝良
孫宏斌就像一個虎視眈眈的獵手,哪里有風吹草動就撲上去。最新的獵物是規模不菲的雨潤集團。
從綠城到佳兆業,再到雨潤集團,國內幾次叫得響的民企危機,次次都少不了孫宏斌。
前兩次收購還好理解,綠城和佳兆業都是純正地產公司,孫宏斌可以快速擴大規模,而雨潤集團卻面目模糊,看家項目是食品加工和銷售,有商場還有金融,有地產還有物流。
如果是雙匯來整合雨潤,應該不會有人覺得太驚奇,因為此舉可以一統江山,增加行業集中度,同行業產業并購一直都是主流;如果是大投行吃下再分拆出售,也不令人驚奇,因為資本就靠這個賺錢。現在孫宏斌來了,帶著純正的地產基因,還有將一盤死棋盤活的雄心。
孫宏斌在9月9日投資者電話會議中稱,整個雨潤集團資產質量比較高,持有成本比較低,負債可控,目前的困境主要是集團實際控制人祝義財被監視居住和資產凍結引發短期流動性問題。
孫宏斌將問題說得舉重若輕,其實即使沒有大股東監視居住,雨潤集團問題也很難解決,其旗艦業務雨潤食品2011年實現銷售額323億元,到2014年不到192億元,可謂節節敗退。
雨潤房地產業務占比也不小,但都在三四線城市,有些城市人口還在往大城市流動,開發價值不大。雨潤集團的拿地模式是通過在當地投資項目低成本拿地,但現在很多項目無法運作,因為沒有資金開發。也就是說,雨潤的發展模式遇到問題,現金流跟不上了。
此前綠城和佳兆業遇到困境,都是現金流跟不上,負債過多。孫宏斌似對這類公司情有獨鐘,他10年前賣掉的兆馳,同樣是擴張太快遭遇現金流危機。
或許在孫宏斌看來,這樣類型的公司,一旦注入現金流就能活過來,活過來的公司就可以重新估值。做地產要不停和銀行打交道,讓孫宏斌對找錢很有信心。在綠城和佳兆業并購過程中,孫宏斌都豪爽的灑出大把銀子,雖然最終沒有成功。
從創業史上看,孫思維方式異于常人,能看到眾人所不能看到機會,做常人不做的大事,他的解決方案是先圈地,再動刀,跟債權人談判減少財務負擔,而不會將債務攬下來,即使最終沒有達成并購,亦可全身而退。從綠城收購上看,他宣稱會注入孫氏基因,從內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以速度和利潤為導向,徹底改造公司,他堅信有這方面的能力。
孫宏斌是乘人之危的攪局者,還是救人水火的白武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孫宏斌在努力的做好一個接盤俠,他用市場的方式進行兼并重組,而比行政“拉郎配”式的捏合更有效率。客觀上,他至少幫很多公司度過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