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及地方穩定住房消費政策的刺激與推動下,今年以來全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交易活躍、價格回升的態勢。但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大多數三線、四線城市住宅交易清淡,去庫存壓力巨大。為進一步釋放穩定住房消費政策對宏觀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需要采取積極措施化解樓市區域分化難題,既要避免一線城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和住宅價格非理性上升,又要推動三線、四線城市住宅去庫存進程。
區域分化影響
穩消費政策效應
樓市區域分化已經明顯影響到穩定住房消費政策實施效應。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均在東部地區,而三線、四線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5年1-8月東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0.1%,高出中部地區5.9個和西部地區4.9個百分點,表明住宅消費需求釋放主要向東部沿海地區集中。2015年8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升的城市有35個,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升的城市有43個,一線城市住宅價格全部實現同比、環比上漲,且深圳住宅價格同比漲幅巨大。住宅價格下跌的城市主要還是三線、四線城市。
樓市區域分化加劇,已經影響到穩定住房消費政策的實施效果。一方面,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向一線城市集中,“地王”項目頻頻刷新記錄,北京等一線城市城區住宅價格“被豪宅化”的特征十分明顯,可能會進一步引發價格上漲壓力。但同時,一線城市中高收入人群住宅擁有率較高,且擁有兩套以上的家庭比例也不低,而中低收入人群購買力有限,勢必在未來將導致供求錯位難題,增加樓市調整的風險。即使是東京、香港、臺灣等地歷史上也曾經歷過住宅價格大幅下跌的慘痛教訓。另一方面,三線、四線城市住宅去庫存進程緩慢,房地產開發資金逃離導致城市基建配套建設跟不上,又進一步降低了購房人的興趣,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造成住宅資源大量浪費。
樓市分化會增加
新的金融風險
今年以來全國樓市成交活躍并未帶動房地產企業整體盈利能力上升。據A股上市公司2015年上半年報告,144家房地產上市公司中,67家收入同比下滑,74家盈利下降甚至擴大虧損,區域之間差異顯著,地方性房地產開發企業經營普遍承受壓力。特別是主要業務集中于三線、四線城市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將面臨來自各個融資渠道的資金鏈條斷裂壓力,恐怕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部分演化成為金融機構的不良信貸資產。
目前,房地產市場開發進一步向一線城市聚集。據中介機構統計數據,2015年8月份,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0大典型城市土地成交建筑面積1831.3萬平方米,環比上漲19.3%。房地產開發企業扎堆一線城市開發,有助于增加市場供應量,緩和一線城市所謂的住宅供求矛盾。但土地價格過快上升,住宅交易價格被動上升以及潛在消費能力趨向下降的矛盾,也將在未來會逐步顯現。而一線城市房地產開發企業大手筆競標土地一級市場,也離不開金融體系資金的支持,住宅價格被“豪宅化”風險以及市場需求動力萎縮,埋下了巨大的金融風險隱患,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關注三四線城市
住宅去庫存難題
住宅消費,從根本上說,還是人口流動問題。一線城市之所以在穩定住房消費政策刺激下交易轉為活躍,主要還是城市本身,包括就業機會、教育醫療狀況、城市基礎設施配套、文化等,對外來人口流入具備強大吸引力。三線、四線城市住宅去庫存難題,除了住宅開發過于超前之外,主要還是城市對周邊農村人口缺乏吸引力。新型城鎮化,并不必然導致三線、四線城市周邊農業就業人口轉移,主要還是城市本身的就業機會、基礎設施配套、人文環境、綠化生態環境等方面還存在嚴重不足,因而難以帶動城市人口流入。特別是在我國經濟轉型陣痛期間,大多數三線、四線城市產業調整、轉型壓力更大,地方經濟增長動力明顯不足。
緩解三線、四線城市住宅去庫存難題,除了要改革戶籍管理等限制人口流動的體制之外,還需要對城市規劃和建設進行積極調整和建設。過去在房地產開發熱期間,很多三線、四線城市房地產開發建設規劃的科學性存在問題,與住宅開發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生態和人文環境建設也有較大發展空間,降低了購房人的興趣。特別是在三線、四線城市本地人口住宅自有率較高,外來人口流入規模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激發本地人口改善性住房需求值得高度關注。
樓市穩消費政策
可向三四線城市傾斜
筆者認為,未來國家穩定住房消費政策可進一步向三線、四線城市傾斜,在有效控制金融風險的前提下,賦予地方政府更大的政策調整空間,全力支持本地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釋放,包括在購買環節、裝修環節以及配套家電購買環節的政策補貼與支持,鼓勵本地居民住宅更新換代。加強住宅配套設施的建設和規劃,將住宅小區建設成為高品質生活宜居典范,吸引周邊富裕人群和本地居民購買。適合本地特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鼓勵大眾創業創新,發揮創新驅動優勢,為社會創業創新提供有效的財政金融支持。適當放開二胎生育限制,為外來人口提供同等教育、醫療等方面公共服務。做好城市群之間協同發展規劃,避免形成新的產能過剩,積極引入新的創業投資模式,繁榮個體和民營經濟。全力建設服務型地方政府,加強社會綜合環境治理,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生態、宜居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