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5年,房地產與金融的結合出現提速跡象。一方面,承接上半年A股的大牛市,上市房企紛紛抓住機會再融資,以充實財力完成擴張;另一方面,在金融資本助力下,中小型房企出現一波并購潮,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
對已擁有資本平臺的上市房企而言,如何扭轉低估值的被動局面?對于尚未上市的中小型房企而言,還有沒有通過嫁接資本做強的機會?9月24日,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價值地產年會”上,和君集團資深合伙人矯培民、昆吾九鼎執行總裁何強等金融資本界人士就此進行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探討。
三前提助房企做大市值
今年以來,萬達商業與富力地產籌劃回歸A股,萬科、中海、碧桂園的物業服務尋求分拆上市,碧桂園的教育業務、恒大的礦泉水等非地產業務也試圖通過分拆實現在A股上市。一時間,資本運作成為地產大佬最熱衷的事情。
在房地產金融化年代,地產大佬除考慮怎樣才能更好地賣房子外,還得思考如何通過資本運作把公司市值做大。在中信證券房地產分析師陳聰看來,由于此前A股一度暫停房企在資本市場融資,上市房企市值管理動力并不是很強,但隨著房地產行業再融資環境好轉,加上地產股估值相對較低,對房企而言,與其在短期內改善盈利水平,不如提升公司的估值水平,畢竟提升盈利水平并非易事,因此房企的市值管理意愿更為強烈。
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房地產企業都面臨轉型難題,無論是轉向哪個方向,充裕的資金是重要因素,如果房企能通過市值管理提升估值,有助于展開后續股權融資,為轉型成功帶來更大的資金保障。
盡管A股市場一度對房企轉型概念極為追捧,但至今有實質性效果的企業寥寥可數。在三六五網副總裁李智看來,盡管不少上市房企都把轉型當作市值管理的工具,但尋求轉型并非一定奏效。
房地產企業想吸引投資者關注,甚至給予更高估值,有三個重要前提:首先是明確定位,清晰到底是選擇深耕市場還是轉型,不是每家房企都具備轉型的條件。其次就是找準基因,清楚哪些新行業是適合的,不要盲目進入新的市場。最后就是要懂得向投資者“說故事”,讓投資者了解轉型的市場空間有多大,從而堅定資本市場的信心,推動市值增長。
相對于已上市的房企,由于A股已暫停IPO,就那些徘徊在資本市場大門外的房企而言,到H股上市幾乎是唯一選擇。何強認為,盡管到H股IPO的估值遠低于內地,但房地產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上市有助于企業打通融資渠道并降低融資成本,因此即便是估值比較低,有條件的房企還是盡量爭取上市。
中小房企聯合可突圍
相對于已擁有上市資格的房地產企業而言,大量非上市中小型房企由于不具備暢通的融資渠道,在行業加速整合的大格局下,如何在強者恒強的格局下生存并非易事。
在何強看來,房地產行業將呈現出兩大趨勢:一是產業集中化趨勢,即20%的企業掌握著80%的市場,類似現在的家電行業,對于剩余80%企業而言,他們只占有20%市場空間;第二是產業資產證券化的趨勢,過去十年是房地產發展的黃金十年,行業也沒有分享的意愿,但未來十年將是分享的時代,無論是上市還是如今火爆的眾籌概念,它的本質都是分享經濟,通過分享利潤與共擔風險實現輕資產運營。“大型房企在突破規模化、網絡化和證券化上難度并不大,問題更多出在中小企業身上。”何強表示,以往中小企業面臨的出路,要么是轉型,要么就是賣掉,現在有一條新的路徑,叫做“聯合”。目前九鼎有一個商業項目計劃,旨在幫助中小型商業地產公司,聯合起來打造一個比較大的平臺,其做法是讓商管公司的股東成為項目平臺股東,由平臺掌管這些商管公司的股權,從而打造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商業服務平臺。
根據何強的設想,這個商業項目計劃在全國范圍內聯合數百家線下實體商業中心,整合成一家基于大數據分析的O2O商業服務類上市公司,預計整合后的平臺公司利潤達到10億元,市值在兩三百億元,并最終實現在資本市場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