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的一個樓盤,近期報價一平方米8萬元至10萬元。然而,其所在地塊卻是1992年首次拿地,“在建”逾20年,屢屢停工。這期間,周邊房價從千元起步,相比上漲近百倍。
一平方米8萬元至10萬元,這是上海南京西路的協和城“2068號公館”近期開盤后一度開出的均價。該項目于1992年首次拿地,僅二期項目就“在建”了20多年。年報顯示,開發商中國地產在2010年后曾三度推遲了竣工時間。
現場銷售人員告訴記者,“2068號公館”今年剛有兩棟住宅樓完工。已建成住宅樓中,還有部分“不知啥時開始賣”。即使按年報中最新的“預計2015年全部竣工”計算,從2006年有財務數據算起,協和城整個項目估值從約80億元漲至超過300億元。
據上海中原物業顧問研究員劉光富介紹,上海協和城項目首次拿地的1992年前后,周邊區域的居民住宅報價還不到千元。按照開發商如今開出的最高價,單價漲了約100倍。
在北京,曾經的“地王”也存在“囤而緩建”的情況。2011年北京單價最高的“地王”地塊——崇文門菜市場地塊,拍賣時經歷多家房企33輪競價,按出讓價,樓面地價達4.3萬一平方米。到了2014年年末,該地塊仍無已建成的地面建筑,目前仍在建設中。記者從多家地產中介了解到,近4年來,該地塊周邊的商住樓租金就漲了近30%。
據了解,不少房企拿地后,往往根據樓市行情或有可能的政策判斷房價走勢,再確定開盤時間。
囤地最終都要由消費者埋單:2008年1月,知名房企和記黃埔取得上海嘉定南翔地塊時,樓板價不足每平方米3000元。從拿地到開工超過3年,2013年9月首次開盤時,毛坯房均價達每平方米3.1萬元,超過土地成本10多倍。
1999年公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兩年不開發的土地逾期無償收回。根據國土資源部2012年修訂的《閑置土地處置辦法》,開發商原因造成的閑置土地,未動工開發滿一年的,按土地價款的20%征繳土地閑置費;未動工開發滿兩年的,無償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業內人士表示,國家及各省區市幾乎年年下發通知、文件,明確要求整治土地閑置中“囤地惜售”現象。今年9月,河北省住建廳、國土資源廳就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嚴厲打擊京郊等熱點區域房地產企業“囤地炒地”。
記者調查發現,開發商通過部分開發、先開工再改規劃、操縱審批程序等種種方式實現囤地。
多地國土監管部門表示,由于巨大的利益誘惑和招商引資需求,眾多開發商及個別基層地方政府仍對囤地禁令視而不見,應重點推進土地閑置清理,一宗一宗解決“囤地”違規現象。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年底前,對各省(區、市)尚未處置完畢的閑置土地,按面積收回或扣減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據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