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中國的房地產業,是個與政策關聯度相當高的行業。牛市時候的“雙限”,拐點時期的“刺激”,低迷時期的“救市”,都顯示出非常密切的互動關系。
之所以說互動,是因為政策的出臺往往基于當下的市場行情,而市場的反應又往往及時印證了政策的力量。“四萬億”時期,“救市”是放在明面上講的,而到了“白銀時代”,“救市”的用詞突然變得不受歡迎,因為“救”的行為通常意味著“市場不妙”。地產進入新常態,如果還時時需要去“救”,是不合理的,所以,今年各項政策的出臺,因為有了“去庫存”的主旋律在,所以“利好”成為常用語。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利好政策空前頻繁。剛開始,人們還在仔細分析并且帶著謹慎的態度去推測是否“寬松”成為定調,然而,越來越迅速的大手筆,讓人們來不及思考太多,因為你還在想著上一個,下一個就來了。
市場對政策的反應還保持著相對的敏捷,多重利好刺激之下,在今年的第二季度,拐點終于到來,8-9月,數據上由負轉正讓很多業內人士暫時松了一口氣。
應當說,在大環境之下,今年樓市新政寬松的氛圍一以貫之,政策出臺的基調也彼此吻合。但是,市場不能只靠政策,長期調控機制仍是人們最想看到的。好在今年房產稅的立法也有新進展,盡管未有明確的實行時間表,各方還在猜測,但是它終歸是要來的。
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