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煙四起,群雄爭霸。一部當下熱播的《羋月傳》攬盡天下影迷,也讓大家重回戰國時代!而與《羋月傳》熱播同樣接近尾聲的是2015年的成都樓市。這一年,綠地、保利、萬科、藍光、恒大、萬達、藍潤、碧桂園……各霸一方,上演了一幕幕蕩氣回腸的“爭霸”大片。2015年,各大地產“諸侯”到底誰主沉浮?由華西傳媒集群推出的“榜樣中國·華西房產TOP50”即將揭曉!
房企爭霸
營銷手段推陳出新
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爭斗,有爭斗的地方就會有廝殺!在邦無定交,國無定主的戰國時代,上到周家天子,下到草根黎民,每個人都使出渾身解數,絞盡腦汁,想要在那段戰亂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狹路相逢,勇者勝!與戰國爭霸的歷史長卷驚人一致的是,2015,成都樓市也上演了一幕幕風云變幻,跌宕起伏的爭霸大片,吸引了各界人士關注的眼球。“亮肌肉”、“曬品牌”、拼營銷已經成為各路地產諸侯爭霸樓市的殺手锏,而交定金抵房款、送汽車送旅游、送家電、送裝修、送物管……已不再是稀奇事;做電商、抓分銷、鋪渠道……這樣的營銷手段依然乏力,各種新的營銷手段不斷推陳出新,讓人目不暇給。2015,成都樓市到底誰主沉浮?顯然物競天擇!有資料顯示,過去的幾年里,房地產行業每年的并購金額增長均超過一倍,僅去年一年,在北京、四川、武漢三地,已有上千家房企“消失”。在成都,類似情況也屢見不鮮。
比拼實力
本土房企接連敗陣
樓市中的刀光劍影,刀刀見“血”!作為中國西部重鎮,成都顯然已不再是看客!2015年7月26日,融創中國公告稱,以總價32億元收購中渝置地在成都的7個項目全部股權連同股東貸款。讓人扼腕的是,曾經作為成都樓市中堅力量,被收購的中渝國嘉,連續多年在成都本土開發商中名列前茅,其“逸家系”品牌也早已成為標桿產品。其實,國嘉已不是從成都地平線上唯一消失的本土品牌房企!如果讓時光退回五六年前,成都本土房企依然生龍活虎,談笑間,扛起了成都樓市的大旗!君不見,當年活躍在市場上的本地品牌——成都置信、圣沅房產、棠湖泊林城、武海置業……一個個在成都樓市中玩得風生水起,引領樓市風騷!如今,不少本土房企在成都樓市中已難覓蹤跡,就昔日成都地產“一哥”——成都置信也黯然退出了成都三環路。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是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資金就拿不到用以開發的土地。成都地產人士張先生歷數成都樓市格局變遷時感慨不已。他說,在這個資本為王的地產江湖中,拿不到土地,無疑是一個房企的致命缺陷。所謂“外來和尚好念經!”伴隨著本土房企從地平線消失的同時,一些外來“巨鱷”憑借自己的實力,在成都土地市場上一路攻城略地,上演了一幕幕圈地運動和并購潮!
外來巨鱷
成都樓市各領風騷
烽火遍地,狼煙四起!2015年,在成都房企一場場爭霸戰中,留給了成都市民不少談資。這一年,被成都人打上“非主流”房企的恒大地產成都公司,卻以閃電般速度“殺”入成都主城區的曹家巷、建設路;隨后又以65億港元代價,收購華置位于成都的三個物業及一筆私募基金投資,收購包括華置·西錦城、華置·都匯華庭以及華置廣場The ONE。恒大如此大手筆擴張可謂空前絕后,也把成都人看得眼花繚亂;這一年,成都保利率先宣布,2015年前11月銷售已破百億;這一年,綠地集團瞄準“大金融”、“大基建”、“大消費”,并通過參股優質企業和嫁接互聯網培育新商業模式,聲稱要打造“綠地系”企業群;這一年,作為扛起本土房企大旗的藍光有些“不務正業”,開創性地玩起了3D生物血管打印,將藍光的股票拉升到“牛市”。這一年,曾經游離于我省二級城市的藍潤地產,卻坐上了成都土地市場的頭把交椅,讓扎堆成都樓市中的央企、上市公司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物競天擇
成都未來僅容10多家房企?
時光荏苒,轉眼間,2015年已經走過,猴年即將到來。可以說,2015年是成都樓市最“淡定”的一年。盡管,各路房企使出了渾身解數,付出與收效似乎并不對等。當前,一方面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另一方面,房地產利潤持續下滑,作為資金密集型產業,房地產企業在面臨一次又一次洗牌后,“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大。物競天擇,房企在經過市場一次次洗牌過程中,盡管大型房企和中小房企一樣,利潤同樣遭到縮減,但大型房企市場占有率卻越來越大;與之截然不同的是,一些實力不濟的中小房企不僅利潤下滑嚴重,還不得不面對日漸凸顯的“缺糧”尷尬,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正進一步加劇。“成都房地產市場現在有幾百個房企,這是極不正常的事”。李蔚認為,未來的成都房地產市場,可能只能容納幾家或者10多家房地產企業,其余房企可能只能面臨轉場,或者被市場淘汰。對于中小房企來說,他們現在不是應該考慮何時轉型,而是考慮何時退場的事了!
強者恒強
樓市分化決定房企沉浮
不可否認的是,樓市進入“白銀時代”后,開發商躺著數錢,購房者排隊買房的日子不會重新再來,但并不等于市場的需求已經消失。四川中原地產戰略發展部研究經理向維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成都經濟與國內其它城市一樣出現放緩,但成都樓市的消費依然旺盛。他認為,一方面,四川城市化率目前為50%左右。另一方面,成都作為省會級城市,其現今常住人口承載量1443萬,年均人口增長10萬以上,屬特大城市,也是西部經濟重心之一,需求依然充足。隨著成渝經濟區建設的推進,以及成都天府新區晉升為國家級開發新區,成都的經濟潛力以及動力顯著提升;其中世界500強等知名企業的入駐就突顯其吸引力。未來天府新區建設的推進,將進一步帶動區域產業、經濟、人口、就業的發展,而這些都表現出未來成都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潛力。然而,成都的房地產市場需求量,不是均分于各大房企。隨著樓市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正在加劇。
“一些中等規模的企業,甚至一些區域型大企業,他們可能也要退出”。易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丁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4年前10強房企所占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16.92%,20強達到22.78%,50強達到31.14%,100強達到37.75%。從2015年開始接下來的3年,這一數字還會繼續上升,差不多上升到前10強達到25%左右,20強達到30%左右,50強達到40%左右,100強達到50%左右。未來,房地產中小企業的處境將變得愈發艱難。融資成本迅速提高,好的地拿不到,中小房企老本快吃完了。
華西都市報記者王仁剛制圖羅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