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收官之際,中國土地市場以自己驚世駭俗的表現留下了煙花般璀璨的一幕:日前,深圳寶安區一幅住宅用地成功出讓,樓面地價每平方米接近8萬元。
8萬元是一個什么概念?
2014年,深圳人均月薪不過七千多元,也就是說,一個深圳的白領,工作一年時間,這么高的地價不用說房子了,連土地也只能買到一平方米。
高地價在現在的一線城市已成為普遍現象。北京方面,2015年土地市場成交金額超2000億元幾無懸念;廣州方面,2015年土地市場成交金額超過千億元也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相比幾年前,現在一線城市土地出讓并沒有明顯增加,土地出讓金卻屢屢創出新高,原因就是地價不斷飆升。現在地價占房價的五成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廣州的番禺,今年前11個月的樓面地價竟然比房價還要高。
樓面地價高,除了影響開發商,還會影響到消費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開發商高價拿地,那就必須高價賣房。要不然,開發商就只能轉行去做慈善家了。
問題是,8萬元的樓面地價,到底要多高的房價才能有利潤空間?在最終的價格高高在上的時候,這些房子到底要賣給誰?
中國有錢人確實是越來越多,但很多早已經有車有房,想要他們繼續買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現在一線城市還在限購之中。以廣州為例,一個每平方米單價高達8萬到10萬元的樓盤,2015年月均成交套數僅有3套,這就充分說明有錢人的錢也不是那么容易掏的。
包括廣州在內,很多現在在售的天價樓盤其實都是很早拿的地,當時的地價低,開發商資金壓力并不大,所以很多樓盤都采取慢慢賣的策略,一個月賣個3套壓力也不大。但現在拿的那些地王,不僅單價高,總價也高,深圳寶安地王的總價就接近30億元。這樣的一個項目,開發商不可能慢慢賣。當資金壓力襲來,開發商要急著出貨,哪來的那么多高端買家?
即使到現在,廣州中心城區還能看到一些爛尾的房地產項目,大部分都是開發商當年頭腦發熱的后遺癥。2015年高價地的不斷出現,是不是開發商頭腦發熱?會否再次留下一堆爛尾樓?只能祈求這些開發商運氣比前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