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審計署通報,5省份已建成的保障房有5.75萬套長期閑置。結合此前數月審計結果,保障性安居工程長期閑置已成一大問題。
記者在滄州市采訪時了解到,2008年開始保障房建設后,前2年僅建成1908套。2011年,這一數字增加到2.3萬套。2015年末,滄州已建成保障房5.1萬套(含廉租房、公租房、經適房、限價房四類)。
“城鄉人口流動的當下,市里住房和區縣需求也不同。”滄州市住建局有關人員說:“區縣保障房需求有限,連年大規模集中建設如今給分配造成壓力。”
河北一些縣級市,城區人口僅數十萬,商品房需求有限,保障房需求更顯不足。有地方建成各類保障房2300余套,記者調查時空置已超700套,又有600套公租房將竣工,空置率或超過四成。
一些受訪干部認為,保障房建設并不是短期內讓每個家庭都有房,實現“緊平衡”水平更合適,近年來的建設確實過量了。大量保障房空置,究其原因,除了建設量過大之外,還存在政策推行后多方面存在嚴格限定,未能因地制宜進行調整。
除了公開配租配售類型的保障房,棚戶區改造作為“定向安置”的房屋改建工作,是今后保障性住房工作重點。在審計署的通報中,河北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有棚戶區改造項目,開工量上報1304套,實際為零。記者前往調查后發現,被通報的兩個棚戶區改造項目涉及1294戶,建筑面積10.67萬平方米,當地曾按照規定進行開工。2015年9月中旬,審計署查驗后認為工程進度未達標,因此被通報。
“棚改推進更為麻煩。”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住建局黨組成員張軍說,拆遷和改造的難度大,涉及部門多、手續多,開工時間有剛性要求,一環套一環,沒那么容易理順。
一些干部希望,可以重新出發,因地制宜來訂立保障房建設目標。“在一定建設標準和要求內,如果能讓地方自行制定規范就好了。”遷安市住房保障辦公室一位負責人說,給地方更多“量體裁衣”的機會,才能更好讓老百姓從政策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