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車的投入使用,方便了市民出行(資料圖片) 記者 王健 攝
本報訊 (記者 郭欣) 今年起,陜西將用5年時間,提升公交服務保障水平,在資金、土地、財稅、路權方面優先支持。預計到2020年,全省將形成安全可靠、經濟適用、便捷高效、舒適文明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
萬人公交車
擁有量達到25標臺
省政府昨日公布《關于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實施意見》。我省將突出公共交通的公益屬性,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在資金、土地、財稅、路權方面給于公共交通優先支持,提升公交服務的保障水平。
未來5年,西安市、西咸新區預計將建成“軌道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主體、快速公交為補充、微型公交為銜接、公共自行車為延伸”的公共交通服務網絡。寶雞、咸陽、銅川、渭南、延安、漢中將基本建成“常規公交重點發展、快速公交適度發展、公共自行車配套發展”的公共交通服務網絡。榆林、安康、商洛市,韓城市及楊凌示范區將基本建成“常規公交為主體、公共自行車為補充”的公共交通服務網絡。
按照意見要求,西安市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覆蓋率將達到100%,萬人公交車擁有量達到25標臺,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60%,公共汽(電)車進場率達到70%,公共汽(電)車正點率達到85%,新增及更換公交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重達到65%,累計開設10條以上純電動或混合動力公交專線。
建設應急處置系統
動態監控車輛
省政府要求各城市人民政府將公共交通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地塊開發強度、人口指標及公共交通承載力等因素,合理確定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布局和規模,優先保障公共交通用地。
規劃部門要實施城市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制度,新改建大型住宅區、商業、文化、衛生等公共設施,必須配建公共交通設施,確保同步設計、建設、交付使用。
意見要求各城市人民政府加快建設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系統、電子站牌系統、公交優先車道監控及信號系統、公共交通智能調度系統,為公眾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出行服務。通過公共交通安全監控與應急處置系統建設,實現對車輛、站點的動態監控,提升安全預警和應急保障水平。
支持西安市創建
國家“公交都市”
我省將完善票制票價和補貼補償機制。在綜合城市經濟發展、企業運營成本、社會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基礎上,完善聽證制度,科學制定公共交通票價,建立多層次、差別化的票價體系,增強公共交通吸引力。認真落實老、殘、軍等特殊人群乘坐公共交通的票價優惠政策。
將大力支持西安市開展國家“公交都市”創建工作,同時在我省其他城市開展“公交優先發展示范城市”創建活動,由省級財政部門給予資金支持。各城市人民政府每年要在公共財政中安排一定資金,專項用于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統和公交場站建設、新能源公交車輛購置。
此外,我省還將健全公眾意見征集和反饋機制,實行線網規劃公示和運價聽證制度,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實現公眾參與的制度化和常態化。推進公共交通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推廣PPP模式,鼓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