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詢機構貝恩公司16日發布的報告顯示,由于有意擴大和深化自身在亞太地區投資組合的投資者開始涌向該地區內的發展中市場,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市場,醫療行業交易活動繼續高漲,亞太地區醫療行業私募股權投資額在2015年再創新高。
貝恩公司連續第五年發布的年度報告《全球醫療行業私募與企業并購報告》顯示,亞太地區醫療行業2015年的收購交易價值上升至49億美元,超越了2013年和2014年創下的最高紀錄。上市后私募投資(PIPE)交易數量也開始激增,為該地區帶來了近10億美元的額外資本,幾乎為2014年5.75億美元的兩倍。盡管交易價值有所上漲,但收購交易的數量卻從2014年的45宗下跌至2015年的23宗交易。貝恩表示,交易類型向PIPE轉變是引發交易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投資者的偏好并未發生改變,地區中部署的大量資本以及平均交易規模的顯著增長便是這一結論的兩大有力證據。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維克萊姆·卡帕表示,直至最近,亞太地區的醫療行業私募市場仍然處于新生狀態,其特點是交易均集中在有限的子行業內且規模較小。去年,投資者們紛紛開始尋找機會,擴大和深化他們在該地區的業務,并視醫療行業為度過經濟動蕩和獲取巨大經濟回報的最佳領域。
報告指出,中國的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建立中國本土的醫療技術能力、擴大醫療服務覆蓋面、利用數字化減控費用及改進就醫便利度等目標。規劃的出臺及越來越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資產的私有化,刺激了中國去年大多數的醫療行業私募股權交易,并推動交易重心由生物制藥向提供商和數字化醫療資產轉移。這些趨勢共同催生了中國國內大量的交易,涉及醫療服務提供商、醫療保健IT及生物制藥服務等資產領域。這也引起了企業的關注,加劇了對資產的競爭,特別是促成了企業與私募投資方之間的聯手合作,比如中國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里、騰訊)在投資線上線下醫療資產時,有時會與私募股權基金合作。
卡帕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私募資金進入亞太地區醫療行業,投資者都在尋找各種方法以實現投資組合多樣化。在中國,相較于生物制藥,投資者更加關注服務提供和互聯網醫療這兩大領域。記者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