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蘇州史上首個限價土拍繼續進行,當天共有11宗地塊進入拍賣程序,其中有8宗限價地塊。由于前一天競拍的限價地塊均以流拍收場,導致昨天的土拍結果備受關注。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昨天競拍的地塊均被各大房企成功競得,并沒有出現因為超過最高限價而被中止交易的情況,2天時間土地拍賣成交總價高達241億元。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畢榮
記者直擊
離最高限價越近,房企出價越謹慎
昨日上午,28號地塊正式進入拍賣程序,這也是當天競拍的第一宗限價商住地塊。經過50輪競價后,28號地塊總價達到了201894萬元,樓面單價突破萬元大關,房企競價熱情高漲。離最高限價越近,房企出價也越謹慎,開發商都在計算著離最高限價樓面價還有多少空間,還可以幾次加價?作為當天打頭陣的地塊,28號地塊的成交情況對后面10宗地塊的影響不可小視。競拍過去了1小時58分鐘,競價還在繼續,已經經過了129輪。11:03,28號地塊終于名花有主,福州泰禾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總價309894萬元成功競得該地塊,成交樓面單價16743元/平方米,溢價率118.4%。此前4月7日,該房企曾以30.36億元奪得蘇州姑蘇區虎丘路地塊。
緊接著,29號地塊開始競拍,剛開拍時竟然沒人出價,這讓許多人始料未及。2分鐘后,該地塊終于有了兩輪出價。上午10:00,經過23輪競拍,29號地塊總價已經達到7914萬元,樓面單價10042元/㎡,溢價率39%。最終,蘇州工業園區億象置業開發有限公司以總價8314萬元成功競得29號地塊,成交樓面單價10550元/㎡,溢價率46%。隨后競拍的30號地塊地處蘇州吳中區甪直鎮甫澄北路東側、洋涇港南側,面積4496.2㎡,規劃為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用地,出讓年限40年,起拍樓面價為2100元/㎡。30號地塊與29號地塊相隔不遠,均在甫澄北路東側。30號地塊出價僅有一次,最終以底價成交,博克投資有限公司以總價1888萬元成功競得該地塊。
昨天8幅限價地塊無一流拍
隨后進行拍賣的地塊都分布在蘇州相城區,相城區也是本次土拍供應地塊最多的區域,共有8宗地塊。
相城區首個開拍的是31號地塊,報價節奏比較慢,基本都是經過仔細計算后才報價。經過96輪競價,31號地塊終于成交了。天津市房地產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競得該地塊,總價402538萬元,樓面價19196元/平方米,溢價118%。
32號地塊于11:15開拍,50分鐘后,總價已經達到269172萬元。最終,同樣被天津市房地產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總價270672萬元成功競得,成交樓面單價18450元/平方米,溢價率97.32%。業內人士徐珂介紹,31號地塊和32號地塊處于相城區比較成熟的區域,加上軌道交通建設非常迅速,未來發展潛力比較高,從而吸引不少大型房地產公司的關注,周邊的二手房價格基本在20000元左右,此次拍賣的2宗地塊預期開發樓盤的價格在30000元以上。
隨后的幾幅地塊也成功成交,在前一天兩幅宅地流拍后,昨天8幅限價地塊無一流拍。
兩天土地拍賣,沒有誕生新地王
在經歷了23日2宗限價地塊流拍的窘境之后,無論是開發商還是政府部門,都進行了相應的策略調整,以保證剩余地塊得以順利成交。業內人士分析,相比蘇州4月份舉行的土拍,此次開發商競拍節奏明顯放緩,從這次土拍節奏來看,限制最高地價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開發商拿地由4月的瘋狂搶地轉為冷靜出價。從地塊成交情況來看,開發商競拍商業用地的積極性普遍較低,住宅用地依舊是最具吸引力的目標。住宅用地中,除了2宗地塊超過最高限價導致流拍,7宗地塊溢價率均超過100%。
從成交的地塊來看,樓面單價依然居高不下,幾乎都是接近最高限價成交。蘇州本地房企以及其他城市房企爭相拿地,熱情程度可見一斑,開發商對蘇州房地產市場還是非常看好。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此前政府出臺的“限價令”在實施操作過程中存在問題,但是在本次土拍中可以看到,地價明顯得到了暫時控制,表面上看也沒有出現新的地王,達到了預期想要的效果。然而,居高不下的土地價格,僅僅依靠政府部門一紙限價令很難解決實質問題,壓抑的需求依然旺盛,如何處理土地供需矛盾成了政府部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經濟學家沈健表示,適當增加土地的供應量,實際上目的就是讓房地產供應量增加,從而達到穩定市場預期的效果。
焦點3問
限地價等出讓方式會推廣嗎?
省國土廳:暫不推廣或試點新出讓方式
昨日,揚子晚報記者也就蘇州土拍新規采訪了省國土資源廳,相關人士表示,無論是蘇州的地價“熔斷”機制,還是南京即將推出的“限地價競保障房面積”,都是各地做的一種嘗試和探索,但是從省廳層面來看,暫時不會跟進推廣或試點。
“省國土廳一直在密切關注各地的土地拍賣。目前我國土地出讓方式的頂層設計,還是招拍掛的方式,這依然是一種相對公平公開的市場化手段。”該人士指出,土地出讓牽涉到方方面面,不僅是土地市場,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而且各地的情況差別也很大,所以省國土部門會慎重對待,不會輕易要求地方跟進調整。當然各地政府可以根據市場特點進行嘗試,“我們會密切關注。”
“價高者得”的模式為何難突破?
業內人士:雖備受質疑,但仍相對公開公平公正
蘇州市的“熔斷”機制是一次遏制地價的探索,雖然昨天8幅限價地全部成功出讓,但業內人士認為,“熔斷”可操作性不強。近年來,改革土地出讓方式的呼聲很高,探索也從未停止,為何至今難有突破?
改革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早在2011年,國土資源部便出臺《關于堅持和完善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的意見》,提出三條完善方式:限定房價或地價,出讓政策性住房用地;限定配建保障性住房建設面積,出讓商品住房用地;對土地開發利用條件和出讓地價進行綜合評定,以招標方式確定土地使用權人。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當時,省國土資源廳也在探索“限房價競地價”、“雙向競價”、“綜合評標”、“限地價競保障房”等新模式,其宗旨是在效率和公平中找到一個最好的平衡點。然而由于土拍改革影響太大,除了“限房價競地價”在保障性住房用地出讓中已經采用外,其他探索最終沒有進行實際推廣。
業內人士指出,這兩年北京、廣州、南京等城市也不斷有新的嘗試,但效果還有待觀察。以南京市目前正在采用的“限地價、競保障房資金”來說,“價高者得”的本質沒有變,只不過超出最高限價的部分變成了保障房資金,進入了另一個“口袋”,開發商的土地成本并沒有降低。而變“價高者得”為“綜合最優者得”的“綜合評標”則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難以公開透明。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備受質疑,但“價高者得”畢竟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競爭的市場基本原則,同時抑制了行政權力干預市場。不過,改革的探索依然在進行,土地市場與樓市息息相關,控地價不僅僅是在土地這一端做文章,對兩個市場的綜合調控可能更為重要。
“限地價、競保障房面積”如何?
廣州已實行多年,但“出不出地王還是要看市場”
接下來,南京市即將要推出“限地價、競保障房面積”的土地新規,被視為抑制高地價的又一新招。此舉在廣州已實施多年,抑價效果如何?揚子晚報記者昨日也就此采訪了該市一位熟悉土地市場的業內人士。她表示,“會不會出地王還是要看市場。2013年廣州土地市場非常火,拍到最高限價之后,保障房面積依然會一輪一輪競上去。當年白云區同寶路一幅地塊,佳兆業地產競拍了200輪才拿到,我們在現場看著都覺得驚心動魄,最后拍下來的配建面積占到總建筑面積的近一半。雖然地價被限了,看起來并不高,但媒體算賬時,會把保障房面積剔除,再來計算樓面地價。以這幅地為例,總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要配建6.68萬平方米保障房,那么可建商品房面積就只有7萬多平方米,18.7億的地價一除,2.5萬元/平方米的樓面地價依然是白云區‘地王’,這還沒算上開發商必須承擔的保障房建安成本。而2015年市場有所降溫,今年廣州市也沒有拿出特別好的重磅地塊,所以雖然這兩年掛牌的地塊基本也都附有配建的條件,但還沒拍到最高限價,就已經落定了。”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