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記者 龐無忌) 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繼續提速。日前中國兩部委聯合發文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增值收益管理做出規范。不久之前,官方剛剛出臺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試點允許開展抵押貸款的新政。
中國國土資源部官網13日發布的消息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或再轉讓須征收20%-50%的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調節金全額將上繳試點縣地方國庫,納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管理。
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近日聯合印發《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據悉,這一政策旨在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利修法的改革成果。
該新政共二十四條,對調節金的概念、征收范圍、征收繳庫、使用管理、法律責任等進行了明確規定。根據規定,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環節取得入市收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再轉讓環節取得再轉讓收益的土地使用權人,應向國家繳納調節金。調節金分別按入市或再轉讓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增值收益的20%-50%征收。具體征收比例,由試點縣綜合考慮土地增值收益情況,考慮土地用途、土地等級、交易方式等因素確定。
另外,新政規定,調節金全額將上繳試點縣地方國庫,納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管理,由試點縣財政部門統籌安排使用。試點期間,省、市不參與調節金分成。
近一年來,中國農村“三塊地”(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目前有33個試點縣(市、區)正在進行“三塊地”的改革嘗試,試點時間是到2017年底。其中,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有包括北京市大興區在內的15個縣(區、市)。由于涉及上億農民的利益,且可能與現有法律相沖突,中央多次強調要慎重穩妥推進改革試點。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完成了69宗758.33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