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知名神經內科專家、重醫附二院神經內科專家李長清教授解釋,人體體溫表情的原理其實很簡單,當人的情緒發生變化時,人體血壓會隨之升高或降低,血管也會隨之擴張或收縮,血液循環快慢也有所變化,血液攜帶的熱量不同,體溫也就發生相應變化了。
重醫附一院精神衛生中心知名心理專家李靜介紹,情緒不僅會通過體溫反應出來,還會通過身體的疼痛感覺表現。“人體的情緒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是緊密聯系的,不同的心理狀態投射在身體部位上,會刺激該部位分泌疼痛物質,造成身體疼痛的產生。”
李靜說,人的情緒在身體中是由下向上流動的,遇到阻礙就容易郁積。頸部是一個比較細小的部位,胃部又有橫膈膜的阻擋,情緒流動到這兩個地方就容易卡住,所以情緒波動厲害時,容易出現疼痛的部位通常是肩頸部和胃部。脖子酸、肩膀疼、胃疼等都可能是情緒心理因素所致,我們常說的“氣都氣飽了”就是這個道理。
“在心理學臨床經驗里,身體不適的區域和特殊情感的壓抑有一個大致的對應關系,人們可以根據這個對應關系反觀一下,自己是不是有相應的情緒壓抑。”李靜表示,身體疼痛有兩種類型:一是器官傷害造成的疼痛,如受傷;另一種是各種醫學檢查都不能證實有任何器質性病變的疼痛,叫軀體形式障礙,就是心理問題———通常是焦慮和抑郁情緒———表現在身體上造成的身體不適。
不過李靜同時強調,這種疼痛的對應關系只是長期臨床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并不是說某種情緒一定會導致某部位的疼痛。對于那些發生了疼痛但在科室檢查不到致痛因素的患者,不妨檢視一下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然后求助于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