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場小感冒,沒想到嚴重到頭也歪了,手也麻了,把全家人嚇得不輕,昨天,來自武穴的9歲小姑娘小沁躺在同濟醫院小兒外科病房里做著牽引治療,她遭遇了小兒感冒時極易引發的一種并發癥:頸椎半脫位。
孩子感冒后頭歪了
一場普通感冒,卻把小沁從武穴折騰到武漢同濟醫院住院治療。昨天,小沁媽媽談起孩子發病時的情景還心有余悸。
上周,小沁感冒了,流鼻涕,咳嗽,嗓子疼。周六早上,她一覺醒來,坐起來時略一偏頭,竟發現頭歪向右邊,正不回來了。想擺正腦袋,脖子上的一陣劇痛讓她大哭起來。同時,小沁還感覺右手發麻。
家人趕緊把小沁送到當地醫院,做了CT檢查,醫生看著片子表情嚴肅,建議最好到武漢找大醫院看看。小沁媽媽當時就嚇得手發抖,全家亂成一團。第二天下午,家人帶著小沁趕到武漢同濟醫院,很快被確診為“寰樞關節旋轉移位”,通俗地說是頸椎半脫位,和患兒感冒引發的上呼吸道感染有相關性,由于較為嚴重,需要入院牽引治療。
感冒為何“株連”頸椎?
為何孩子感冒會引發頸椎問題?邵景范說,這和頸部的生理構造有關。
人的第一頸椎叫寰椎,第二頸椎叫樞椎,是兩節環形頸椎,寰椎連接顱骨,樞椎的前部環上有個齒狀突,上面附著韌帶與寰椎相連(如圖)。如果想象在寰椎上的圓環前部截取一段弧形并將它看作一張弓,這張弓的弦就是堅強的橫韌帶,再加另外幾根細小而堅強的韌帶,構成關節,將這兩個頸椎連在一起。
人能搖頭晃腦,就靠這樣特殊的寰樞關節的結構,保證極大的活動度,但缺點就是穩定性比較差。成人可以靠發育完善的韌帶和頸部肌肉,保護這個關節;但對于孩子來說,他們頸部肌肉力量小,腦袋占身體比例又偏大,靠幾根韌帶連接的寰樞關節本來就“壓力山大”。
而感冒,會加重這種脆弱。邵景范說,小孩感冒多是上呼吸道感染,咽部產生炎癥,最容易波及緊靠咽部的寰樞關節,使局部韌帶水腫、松弛,此時孩子頭頸部稍微用力活動,就容易造成寰樞關節移位,頸部周圍的肌肉也隨之緊張痙攣,成為歪脖子。
這是小兒骨科常見病
同濟醫院小兒外科副主任邵景范教授一周出兩次專家門診,每次坐診都至少會碰到一兩例因感冒引發頸椎半脫位的患兒。武漢普愛醫院小兒骨科主任李凡也表示,他每次坐診也都會碰到,多的時候一天能看3-5例。
臨床上,5-10歲的學齡兒童最為多見,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極為活潑好動,2-3歲的幼兒患者較少,但也有發生。等孩子長到10多歲,韌帶、肌肉對關節的保護加強了,患病可能性也小了。
這種小兒骨科常見病,為何大多數人不知道?邵景范分析,小兒感冒引發的“寰樞關節旋轉移位”屬于自限性疾病,有的患兒癥狀輕微,通過臥床休息可自行好轉,只有那些半脫位嚴重,頭部無法自行轉動、劇烈疼痛的孩子,才會到醫院就診。
對于成人來說,頸椎半脫位很少因感冒引發,對這個原因知之甚少。小兒頸椎半脫位的治療和成人因外傷等暴力因素導致的頸椎半脫位、脫位治療起來不太相同。這也是有些不具備小兒骨科治療經驗的醫生不敢貿然接診的原因。
感冒后別拍腦袋猛甩頭
正因為很多人不了解,就容易忽視對孩子頸部的保護。邵景范說,雖然家長不必草木皆兵,但當孩子感冒體弱時,還是應該精心護理,教育并幫助孩子保護寰樞關節。
現實中,有的孩子感冒后被同學或父母拍了下腦袋,頭立刻歪了,為此還鬧出不少糾紛;有的孩子感冒時睡了個高枕頭,起床時穿件衣服,鬧別扭時猛甩頭,頭就偏了。邵景范說,此病可以發生在感冒的任何階段,但咽部炎癥嚴重時更易引發,孩子咳嗽、嘔吐,用力過猛,也有導致此病的風險。
邵景范說,為了預防孩子發生頸椎半脫位,應及時治療感冒,防止繼發感染,對體質差、頸部肌肉瘦弱的兒童,要加強護理,患病期間不要做劇烈的游戲活動,不可突然打孩子耳光,避免頭部劇烈搖晃,別睡高枕頭,別讓孩子猛甩頭。
不要把頭歪當作“落枕”
有的家長發現孩子頭歪叫疼,以為是“落枕”,用手去推拿、捏頸或旋轉,反而弄得孩子更加疼痛,甚至會導致頸椎半脫位加重。邵景范提醒,頸椎半脫位是關節旋轉移位,“落枕”一般是肌肉扭傷,不能一概而論。
孩子頸椎半脫位時,一般會呈現“突發性斜頸”狀態,朝一側傾斜并輕度屈曲,就像一只小鳥歪著頭、屈著脖子啄食的樣子,小朋友此時一般都無法旋轉頭部,感覺后腦勺疼,有的還會感覺手麻,這說明有脊髓和神經根壓迫情況。
邵景范提醒,家長發現孩子有這種情況,最好立刻到醫院拍片確診,CT片看得最直接準確,可以明顯看出齒狀突沒有處在正中,而是偏的。此病治療并不復雜,就是通過物理牽引,讓痙攣的肌肉松弛,韌帶恢復正常,可治療時間一般需要一到兩周,孩子得躺在床上牽引頭部,喝水、吃飯都要靠喂,比較麻煩。
如果治療不及時的話,有的孩子的韌帶始終不能恢復正常,如同長歪的小樹苗,雖然不影響活動,但孩子可能就一直略微歪著脖子。理論上,嚴重了還有壓迫神經、脊髓的可能,那就需要手術治療。
記者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