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 周列民
我國共有約1000萬名癲癇患者。癲癇是一組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腦部疾病,嬰幼兒和老人高發,各個年齡均可患病。廣東省抗癲癇協會會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科周列民指出,癲癇病一方面由于病因多樣、臨床表現復雜;一方面患者求治心切或偏聽偏信,以致誤診誤治在癲癇病人中較為常見。所以,患者一定要到設有神經科(或至少有神經科醫生)的醫院找癲癇專業醫生診治。
規范治療減少誤診誤治
福建泉州一位患有青少年肌陣攣癲癇的17歲少年,在當地醫院就診后醫生讓他服用妥泰,2年中,他的病情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由于效果不明顯導致醫生加量用藥,藥物的副作用越來越明顯,出現智力下降、學習能力下降、講話困難等情況。轉診到中山一院后,專家及時為其調整合適的藥物丙戊酸鈉后,癥狀不再出現,學習逐漸恢復正常。
周列民教授表示,像這樣誤診誤治的情況在門診中時有所見,主要原因是癲癇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腦部疾病,因腦神經元過度同步化放電導致反復發作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征。癲癇的診斷必須要由專科醫師綜合臨床資料,結合腦電圖和其他輔助檢查(頭顱CT和/或MRI)后才能做出。
他分析說,由于癲癇是比較復雜且專科性強的疾病,對臨床表現復雜的病例非癲癇專業醫師容易產生誤診誤治的情況,而一般癲癇的誤治主要有四大類型:(1)是癲癇,而漏診或診斷為其他疾病給予誤治;(2)不是癲癇,誤診為癲癇,按癲癇治療;(3)可治型癲癇,用藥不當或過度治療,有的甚至選擇手術或伽瑪刀治療,由此造成對病人的傷害;(4)因診斷分型不明,使用不適宜此類癲癇的藥物。如果病人用藥不當會產生不良后果,不僅發作不會減少,還會增加發作次數,甚至會誘發新的發作,造成病情加重。
提高患者的醫從性很關鍵
大部分癲癇病人的治療周期長、過程繁雜、常不能短時間內完全控制發作,因此容易導致患者治療不規范,甚至造成醫源性藥物難治性癲癇。周列民教授分析說,在這部分病人中,醫生藥物選擇不當、劑量不足,或頻繁更換藥物、過早減藥、停藥以及與患者的溝通與指導不足是主要因素;而在患者方面主要是“依從性”差,即不能很好配合醫生的治療,不按醫囑服藥,這樣往往使得治療過程事倍功半、欲速而不達。
而有的患者急于求成,為求“迅速”控制發作,遍訪名醫、或到處尋找偏方和秘方,而庸醫投其所好,用所謂的中藥(實際摻了無固定品種和劑量的西藥)和“高新技術”欺騙患者,勞民傷財而效果不佳。
對癲癇而言并沒有“治愈”這個說法,只能用癲癇發作的緩解率來判斷愈后。在不懈的抗癲癇治療之后,依照恢復程度可能會產生四種結果。第一種為停藥后緩解,患者在經過合理的藥物治療后,停藥5年乃至10年不會發作;第二種為藥物控制下的緩解,患者在吃藥1年、2年多不發作,但是如果想要過渡到不吃藥也不發作的程度還需要進一步治療;第三種為藥物控制下的發作減輕;第四種為藥物狀態下仍頻繁發作,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通過手術、迷走神經刺激術或生酮飲食進行治療。手術最好選擇在功能型神經外科進行,以保證手術盡可能致癇灶前提下保留腦功能。羊城晚報記者 陳映平 實習生 張夢瑩 通訊員彭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