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4月2日報道:英國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率,比上世紀70年代中期要高出5倍!
皮膚癌,在全球發病率正急速上升。而防皮膚癌,人種膚色不同,側重點不同!
1 40歲以上是高危人群
皮膚為何會發生癌癥呢?
皮膚表皮最深層的基底細胞,分裂比較活躍,不斷產生新細胞,并向淺層推移,以補充衰老、脫落的最外層的角質細胞。
皮膚新陳代謝的整個過程受DNA控制,當DNA受損時,新細胞會不受控制地生長,形成癌癥。
皮膚癌有——
基底細胞瘤,和陽光照射有關,其發病率約占皮膚癌的60%,極少發生轉移,最易治療。患者多為40歲以上人士。
鱗狀細胞瘤,往往在有慢性皮膚病損處發生,發展較快,易發生淋巴結轉移。其發病率約占皮膚癌的30%,多為50歲以上人士。
以上兩者統稱為“非黑色素瘤皮膚癌”。
黑色素瘤,可以發生在全身任何一塊皮膚及黏膜,雖只占皮膚癌的10%,但因易向肺、肝、骨、腎、心、腦等內臟轉移,十分兇險,其死亡率為全部皮膚癌之冠。而其愈合,取決于是否能夠早期診斷。
老人是皮膚癌高危人群,原因是老人皮膚逐漸萎縮,皮膚營養功能發生障礙,制約細胞異常增生的能力削弱,為生癌奠定了基礎,如果再加上外來刺激,如化學、物理因素等,則容易致癌。
2 紫外線易損傷白皙皮膚
新聞:英國有關專家指出,該國黑色素瘤“高出5倍”的原因,“與英國人熱衷旅行曬太陽有關”。
個案:2014年2月21日,42歲的高爾夫運動員帕德里克·哈靈頓透露自己正在接受皮膚癌的手術。皮膚癌堪稱職業高爾夫球員中發病率最高的病癥之一,湯姆·凱特等人們熟悉的多位球員都是皮膚癌患者,原因是,高爾夫是“陽光下”的運動。
紫外線為何會致癌?
因為長波和中波紫外線能穿透皮膚表皮,損傷到深層的基底細胞,如果細胞DNA受損,發生錯誤的無限制修復,則會引起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變;同時,紫外線也破壞了淋巴細胞表面的活性抗原結構,降低了機體的免疫功能,在其他促癌因素的共同參與下,導致皮膚癌的發生。
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害是累積的,即使表面沒有被曬傷,但若長年累月在戶外接觸陽光,皮膚組織就會受損。若兒童時受損,成年后仍繼續任意暴曬,累積到一定程度,便會令本已受損的細胞發生癌變。
皮膚癌在白種人里面發病率高,而在亞洲人中,皮膚癌只占癌癥總數的2%-4%,而且還是愈后很好的基底細胞癌。
沐浴在同一片陽光下,為何“表現”大相徑庭?
原因是,表皮深層的基底細胞之間有黑色素細胞,能產生黑色素,決定著皮膚顏色的深淺。而且,黑色素顆粒能夠吸收紫外線,使深層組織免受紫外線輻射的損害,因此,皮膚中的黑色素越多,得皮膚癌的機會越低。
我們自己是否也發現,我們黃種人的皮膚一曬太陽就會變黑,不容易曬傷;而歐美人膚色白皙,對中波紫外線B相當敏感,一旦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就會造成輕微灼傷,出現紅斑、輕度水腫、雀斑等。如果持續暴曬,就會增加皮膚癌的發生幾率。
早期癥狀有哪些?
頭、頸、手背、胸、背等處,有突起生長物,長期不消失;長久不消的“暗瘡”;皮膚出現無緣無故潰破、結痂,易出血,難愈合的皮損,尤其是長期受到陽光照射的部位,可能是早期表現。
如何預防?
不要過度暴曬,避免強日光照射,尤其在夏季中午11點到1點應避免直照。長袖、寬檐帽、遮陽傘及太陽鏡,是簡易可行的減少紫外線對人體損傷的方法。
請注意,這里說的是“不要過度曬”,而非“絕對防曬”。因紫外線照射皮膚可以合成活性維生素D,因此,“絕對防曬”,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弊大于利”!
3 中國人要警惕肢端黑色素瘤
中國人的惡性黑色素瘤絕大多數為肢端黑色素瘤,特別好發于日光未必照射得到的部位——足部。
個案:《非誠勿擾2》中孫紅雷扮演的李香山說:“痣是從小就有,后來變成了瘤。”
個案:不久前,中國臺灣一名85歲高齡的老翁切除了腳底痣轉變成的惡性黑色素瘤。那顆痣已跟了他數十年,最近開始惡變。
個案:一位40多歲的農民,從小腳底就有一顆黑痣,多年來也沒什么異樣。一年前,他干活時感覺黑痣部位有刺痛感,持續3個多月不好轉。他索性拿剪刀把黑痣給剪了,結果創口潰爛,一直不好。最近就診,確診為黑色素瘤。
個案:有位警察,背部的痣已經伴隨了他9年,這個痣和防護背心相摩擦經常使他疼痛不已,近來就診,發現痣已變成黑色素瘤。
個案:一位40歲的女士的小腳趾趾節側有一顆0.5厘米的痣,檢查發現已變成惡性黑色素瘤。醫生當即建議她立刻開刀,切掉整個小腳趾,但病人拖了一個月才來切除。半年后她的癌細胞發生轉移,約一年蔓延到全身,后不治死亡。顯然在她猶豫的短短一個月間,癌細胞已擴散轉移。
統計發現,中國人惡性黑色素瘤患者,50%是發生在手掌、腳底,及指甲的肢端型惡性黑色素瘤;而“肢端型”的,在白種人中則不到5%。
為何曬不到太陽,也會患癌?
其病因不清,可能與遺傳、病毒、外傷刺激有關。
一般情況下,色素痣轉變成黑色素瘤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發展,時間也較為漫長,如臺灣那位老翁。
但是,如果陽光暴露部位,如頭部、頸部的色素痣長期陽光暴曬損傷,以及手掌、腳掌、生殖器的色素痣經常被摩擦,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破損,使機體自我修復時DNA出錯,就有可能發展為黑色素瘤。
色素痣癌變有何樣征兆?
根據痣細胞的分布可將色素痣分為交界痣、皮內痣和混合痣。
掌、跖和生殖器部位的色素痣往往為交界痣,其臨床特點是褐色或黑色斑疹,可稍隆起,2-8毫米圓形,境界清楚,顏色均一,表面光滑無毛,長在這些部位的交界痣,容易摩擦,惡變可能性大,有異常請盡快就診。
再則,色素痣表面有裂隙或潰瘍形成,是其惡性的本質表現。
如果色素痣出現面積或體積突然增大、近期突然顏色變深、變黑、突然出血破潰,或色素痣四周2厘米內出現許多新的小黑點等癥狀,這就極有可能已經是黑色素瘤了。
4 慢性炎癥會惡變成癌
慢性刺激與炎癥,也會導致惡性皮膚腫癌的發生。
個案:有位58歲的先生,因長期坐輪椅,長褥瘡有十多年了,以前只是屁股上有指甲蓋大的創面,去年開始嚴重了,屁股及大腿嚴重潰瘍,今年經病理檢查,確診為皮膚癌。
個案:有位先生30年前大腿膝蓋處被燒傷了,因不注意保護傷口,且膝關節又總要活動,在三十年里,他的傷口常在結完痂后再度破潰、流液,持續不愈,現在膝蓋傷口已變成皮膚癌。
個案:美國有位49歲華裔癌癥研究專家罹患皮膚癌病逝了。6年前他在家中廚房操刀時不慎將手切了個小傷口,之后傷口多次出現潰爛癥狀,6年后的今天發現,小傷口已發展為皮膚癌。
燒傷后形成的瘢痕,若長期破潰不愈、創面呈菜花樣生長、并伴有惡臭膿性分泌物覆蓋瘤樣組織表面,特別是在短期內生長迅速、創面增大者,應高度懷疑癌變的可能。
在宰殺魚類、家禽時,或被海產刺傷,很可能會感染上“海洋分枝桿菌”,這種菌感染后,傷口不斷腫脹,卻沒有明顯痛楚,因此,傷口會被輕視,從而使傷口病況拖延不愈,也有可能轉為皮膚癌。
病毒疣、雞眼等常見皮膚疾病,若自行針挑、搔抓、腐蝕或隨便切除;蚊蟲叮咬留下的傷口,若處理不慎,造成感染擴大,均可能導致創面長期不愈合,進而可能發生癌變。
因此,若皮膚慢性潰瘍、慢性炎癥,請及早治療,盡快修復已喪失的皮膚屏障功能,恢復正常營養機制,減少局部細胞基因突變的因素,阻止皮膚癌的發生!采訪專家:解放軍第454醫院皮膚性病科副主任醫師 嚴道金 采寫:李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