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校畢業季逐漸落下帷幕。每年的這個時候,以處理二手書為主的跳蚤市場都是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不過記者發現,在往年畢業季中非常搶手的舊書籍,今年卻受到冷落,不少畢業生感慨“文化太清高,撼不動”。
從6月中下旬開始,中國傳媒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畢業生跳蚤市場就陸續“開張”了,最近雖然大部分畢業生已經離校,但是在京就業和一些待業考研的大學生,仍不時出現在校園里,向暑期留校的學弟學妹和進校參觀的中學生推銷二手物品。在這些畢業生的攤位上,男生的物品有足球、臺燈甚至三國殺牌,女生則基本以衣服、小飾品為主。由于以“清倉”為目的,攤位上的“商品”都非常廉價,如一件原價300多元的衣服,只賣40元。
記者注意到,高校畢業生跳蚤市場上幾乎每個攤位都擺著不少二手書籍,但翻看的多,購買的少。畢業生小陳告訴記者,擺攤前他還咨詢了往屆的學長,“他們跟我說,書是一定要準備的,尤其是教材,因為學校不發新教材,得學生自己買。”于是,小陳除了翻空了自己的所有書外,還四處搜羅了100多本,“各種公共課、專業課的教材就有30多本。”然而事與愿違,擺攤一個月,小陳的100多本書只賣出了20多本,其中教材不到5本,“是文化太清高,學弟學妹們撼不動了嗎?”他感慨道。
記者隨機采訪了22名在校生,有14人告訴記者,他們不會刻意去畢業生跳蚤市場“淘書”。學經濟的大二學生小劉對記者直言:“我知道那些書很便宜,但網上買也不貴,沒必要買二手的。”而對于舊教材遇冷現象,一些在校生解釋稱:“課后都直接拷貝老師的PPT、做筆記聽錄音了,還要教材何用?”小陳也告訴記者,這些天的擺攤中他發現,來淘貨的基本都是食堂員工等學校的后勤人員,“他們只挑衣服等實用的物品,根本不看書。”
火熱的畢業生跳蚤市場,曾經是在校生的淘書圣地。上世紀90年代末大學畢業的徐先生至今仍清晰地記得上學時每年夏天都去畢業生跳蚤市場搜羅好書,“一個月生活費不到400元,有時一天買書就能買回100元,捧在手里可幸福了。”如今已是高校工作人員的他也在感慨生活快餐化、閱讀電子化“讓書籍與大學生漸行漸遠了”。記者 張航